《道德經》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兩句話里,透露出來一個最基本的信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以人類自身的需要為前提和基礎的。而“善、美”這兩個概念,也是圍繞著人類自身的需要而出現的。以人們喜歡的、對人類有益的,稱之為美、善,那么便自然地將與這些相對立的稱之為惡、不善。
因此,世界在人類的意識中,便成了二元對立。
但是,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是因為人類的需要而分別出現的。那么,當人類自身的需要發生了改變,對美、善的定義、標準、范圍必然也會發生改變。所以,對立的雙方就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一塊黃金比一瓶水貴重,人們的首選定然是黃金。但是在沙漠中,一瓶水比黃金貴重,這一瓶水讓一個人的生命多了保障。同樣的兩樣東西之所以又貴重又不貴重,原因就在于人對它們的需要發生了改變,外部的環境發生了改變等等。
這便出現了另一個認知:對立的二元同時存在于同一個事物。這就是既對立又統一。根據“無、有”的二者關系,當我們發現一個事物的美、善的時候,惡、不善便以“無”的狀態同時存在于眼下的這個事物中。一旦條件改變,以“無”的狀態存在的惡、不善便立馬以“有”的方式呈現出來。
一個事物,原本并不存在所謂的美、惡,也不存在善、不善,一切都是人類的意識、認知形成的。人類因為自身的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形成了美、善的標準。當這個標準適用于整個人類社會的時候,就是公德;只適用于個人的需要時,就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所以,國與國之間存在文明差距,民族與民族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個人與個人之間有興趣不同,有的人愛好養花弄草,有的人喜歡遛狗逗貓。
哲學也是圍繞人類的需要而出現的。人類社會、個人的行為、以及所有的實踐活動的意義,都是圍繞著人類的需要、個人的需要而存在。對于整個宇宙,人類的存在與否沒有任何意義。同樣,對于美、善的標準、定義、實踐,也是同樣的道理,需要時便“有”,不需要時便“無”。
所以,可以對這兩句話這樣理解:天下的人們都將認為美好的事物定義為美,那么丑的標準也就出現了。都將認為善的事物定義為善,那么不善的標準也就出現了。
【待續】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