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期本欄目推出的《甑別?甄別!千萬別鬧笑話》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反響。今天,新一期的《錯別字別錯》繼續和您一道來辨認一對“兄弟”。
這是一對硬核的“孿生兄弟”,
不少人很難分清。
甚至連孫中山先生也寫過“戮力同心”:
↓↓↓
究竟是“勠”還是“戮”,
是時候搞清楚它了!
“戮”是形聲字,
《說文解字》:“戮,殺也。從戈,翏(liù)聲。”
不過,從字形演變看,
“戮”字初始卻是從歹,翏聲。
比如金文寫作
楚帛書寫作
形旁都是表示砍殺后人體殘骨的“歹”字。
到了小篆則寫作
將形旁改成表示砍殺時所用兵器的“戈”字,
這可能是為了與表示鳥飛的聲旁“翏”字更貼合,
形象展示殺戮現場雞飛狗跳的情景。
古人造字,真是腦洞大開啊!
構字可知,“戮”的本義是殺戮、屠殺,
如《左傳·哀公二年》有“若其有罪,絞縊以戮”,
可組詞:屠戮、殺戮、誅戮;
常用引申義有“羞辱”“罪罰”等,
如《左傳·文公六年》有“賈季戮臾駢”即用其“羞辱”之義,
可組詞:戮人(罪人)、戮辱、戮笑(恥笑)。
戮的字形演變
“勠”亦是形聲字,
《說文解字》:“勠,并力也。從力,翏聲。”
力作形旁,表示其意義與力量、氣力有關,
因此“勠”字本義是合力、并力,
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勠力一心,好惡同之”;
又引申出勉力、盡力等義,
如《尚書·湯誥》有“聿求元圣,與之勠力,以與爾有眾***”。
現在此字多用在成語“勠力同心”中,
源自《左傳·成公十三年》:
“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勠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勠的字形演變
那么重點來了,
古籍中常出現以“戮”代替“勠”的現象,
如《史記·項羽本紀》有“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從字義上講不該用“戮”而應作“勠”;
又如《國語·齊語》有“與諸侯戮力同心”,
三國韋昭注曰“戮,并也”;
在《說文解字注·戈部》“戮”字下,
清代段玉裁注明“勠力字亦假戮為勠”。
可見,古人認為“戮”是“勠”的通假字,
因此舊時存在“戮力”和“勠力”兩種寫法。
1955年12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甚至將“勠”作為“戮”字的異體字予以淘汰,
“戮”字的基本義相應變為“殺;合、并”。
至此你或許會有疑惑,
既然古代經典中“戮力”“勠力”可通用,
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
也只有“戮”才是各類辭書中的規范字,
那現在還用“戮力同心”難道就不行嗎?
答案是絕對不行!
這是因為,
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
已正式恢復“勠”字為規范字,
不再作為“戮”字的異體字。
“勠”和“戮”從此又各司其職,
“勠”表示合力及其引申義,
“戮”表示殺戮及其引申義。
從此“戮力同心”禁止使用,
“勠力”成為契合字理的唯一寫法!
如果你還在繼續使用“戮力同心”,
就是沒有及時更新知識點哦,
跟上禁用字新規,
不要OUT了!
扶貧方式千千萬這些工作話你知
***總書記曾指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我們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只有大家勠力同心,才能迎來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小編的話
“錯別字別錯”會繼續推出一系列扶貧工作中常出現的錯別字辨析,歡迎大家把平時碰到的容易混淆的錯別字發給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