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巴爾干半島上,有這樣一個“三盟三叛”的山區小國,它先后與南斯拉夫、蘇聯、中國結成了“牢不可破、親如兄弟”的同盟,又三次果斷地背棄盟友,反目成仇,把南斯拉夫、蘇聯、中國得罪了遍。
它因為太過貧窮,而被認為是最不像歐洲的歐洲國家。
這個國家就是曾經被譽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
上世紀50——70年代,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堪稱社會主義陣營的典范。
中國不計成本、慷慨大方地向這個歐洲最貧困的國家援助了約90多億人民幣價值的物資,平均每人得到4000多元,是受援國里面人均金額最多的國家。
然而在1978年,對阿爾巴尼亞持續20多年的援助卻被***一手截斷,援阿技術專家全部回國,雙方大使離任,中阿關系幾近破裂。
曾經的一盞社會主義明燈自此黯淡無光,令人倍感唏噓。
為什么***選擇在78年叫停對阿的援助,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隱情?中阿關系破裂后,阿爾巴尼亞發展得如何呢?
(一)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如何成為中國鐵桿盟友說起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上了年紀的人肯定不會陌生,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它同越南、朝鮮一樣,是在官方宣傳中親如兄弟的國家。
著名的鉆石牌香煙就是從阿國進口的,各類宣傳中阿友誼的油畫、標語、郵票對老人來說耳熟能詳。
(中阿友誼宣傳畫)
但是和越南、朝鮮兩個儒家文化圈的鄰國不同,阿爾巴尼亞遠在萬里之外,人種不同、文化迥異,是如何與我國產生交集的呢?
阿爾巴尼亞素有“山鷹之國”稱呼,地勢崎嶇,民風彪悍,國土狹小,是歐洲最窮的國家之一。
二戰結束后,作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阿國不僅被西方列強所敵視,還被南方的希臘所覬覦。
后者一直希望將阿國南部土地吞到自己口中。
為此,阿國不得已以犧牲部分***為代價而尋求南斯拉夫的庇佑,內政外交受制于鐵托的安排,在外人眼中已和附庸國沒什么區別。
(布加勒斯特會議)
而中阿兩國關系極速升溫的標志性事件,發生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會議上。
在當時,和中國“非親非故”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是唯一一個站出來聲援***的政黨。
阿爾巴尼亞路見不平的做法讓中方備受感動,中阿外交熱度卻如火箭般升溫。
在此后十多年間兩國領導人交流互動十分頻繁,外交禮儀超常規格成為常態,組建了事實上的盟友關系。
同時為了彌補蘇聯撤銷援助造成的重大損失,中方主動填補上了這個空缺,海量般的物資、各行各業優秀的專家人才被輸送到這個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當中。
(二)“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不向你們要,向誰要呢?”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恐怕是世界歷史上最無私、最真誠的。
中國人勒緊褲腰帶,一點點擠出來身上不多的奶水,竭盡所能地“喂飽”阿爾巴尼亞。
從數據上看,自1954年到1978年,阿爾巴尼亞從中國獲得了將近90多億價值的物資,包括180萬噸糧食,100多萬噸工業鋼材,超過1萬臺的拖拉機,6000名工程師。
這個援助數目意味著200萬人口的阿國平均每人可以拿到4000多元,是中國所有對外援助國里面人均份額最多的國家。
(駕駛中國拖拉機的婦女)
援助內容上看,從鋼鐵廠、紡織廠、玻璃廠、造紙廠、化肥廠、電力、煤炭、軍工、通信傳媒等等幾乎應有盡有。
凡是阿爾巴尼亞沒有的,我們幫助它從無到有,凡是阿爾巴尼亞有的,我們也要幫助它進行擴建。例如阿國原來的小水電站不過只有幾萬千瓦,到78年時已經擴充成了88.6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
阿爾巴尼亞領導人霍查曾這樣對中方說:“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不向你們要,向誰要呢?”
中國的援助不僅數量多、門類全,關鍵質量也是無可挑剔,個別甚至達到了世界領先。
當時阿方希望中國建立一個鋼鐵廠,可是阿國境內缺少鐵礦石,只有紅土礦,要想煉鋼必須從外國進口鐵礦。
為了滿足阿方自力更生的需求,中方頂級科研人員日夜攻關,研制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濕法冶金工藝,使得在阿國內利用紅土礦大規模冶鋼成為可能。
(中國援建紡織廠奠基儀式)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不像其他霸權主義國家對外援附加一系列不平等條件,從未以犧牲阿方權益為條件去提供援助,反倒主動進行倒貼,接盤阿方賣不出去的劣質產品。
例如前面提到的“鉆石牌”香煙,實際上這款香煙在國內煙民心中口碑很差,“味道有如臭腳丫子”,可中方仍然大量進口此類產品。
(鉆石牌香煙)
在“基建狂魔”的幫助下,阿爾巴尼亞一改過去巴爾干落后國家的面貌,一座座氣派的高樓從這個歐洲窮國土地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一間間嶄新的工廠在這個國家落地扎根。
截止70年代后期,阿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美元,遠遠高于我國1978年時的人均gdp156美元。
然而中阿兩國的友誼并未持續多久,經歷了60年代非比尋常的蜜月期,在70年代初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三)升米恩,斗米仇阿爾巴尼亞與中國決裂老話說,升米恩,斗米仇,放在中阿關系上可以說再貼切不過了,中國給阿方援助是情分,不給是本分。
可阿方卻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如霍查所說:“阿方尋求援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幫助一樣的性質”。
一旦中國減少援助,阿方就認為這是中國虧欠他們的。
(恩維爾·霍查)
阿方以開展六五計劃為由,在1974年向中國獅子大開口,列出了一份糧油、20套項目、5000萬美元匯款等項目在內總價值高達50億人民幣的龐大援助清單。
當時中國自身經濟尚處在困難中,很難有足夠的余力支撐得起如此之高的要求。
可為了照顧兩國傳統友誼,中方仍然擠牙膏似的為阿方提供了5億人民幣的無息貸款、一系列軍火物資。
沒想到阿方反倒大為不滿,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批判中國的輿論戰,還拒絕提供中國需要的原油和瀝青等重要資源。
事實上,阿方所尋求的援助很大一部分是屬于“飽和求援”,根本是其領導人霍查出于好大喜功的需求而提出的。
例如在一次訪問當中,阿方看到我國某學校的體育館十分新穎,便突然腦袋發熱要求中國也在阿國內建造同樣數量的體育館,這令我方接待人員頓感無語。
(霍查與周恩來)
要知道,阿國人口才200萬,按照我國幾億人口標準建造如此多的體育館根本是無稽之談。還有一次阿方看到西歐電視機普及率很高,便希望向發達國家看齊,讓我國幫助他們實現每個農村社都擁有一臺電視機的計劃。
花別人的錢,自己總是不心疼的。
根據時任駐阿大師耿飚回憶,阿方對中國援助物資的浪費已經達到了十分夸張的地步,很多高標準的水泥被拿來當做紀念碑、碉堡,諷刺的是,碉堡進入新世紀后因為太過礙眼而被阿方了推倒了將近一半。
(阿國內不少使用中國優質鋼筋水泥建造的碉堡,如今基本廢棄)
除了胃口越來越大,中阿外交路線的分道揚鑣也加速了兩國關系的惡化速度。
尼克松訪華后,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這令仍然堅持“打倒美帝蘇修”意識形態的霍查感到怒不可遏。
他認為中美關系改善是不可接受的,完全是背叛世界革命的行為,從內部批判到報紙上火力全開“嗆聲”,全然不顧昔日的情誼。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并非沒有通知阿方尼克松訪華相關信息,中美關系緩和也并未涉及到阿方的國家利益。
可阿方仍然固執地以意識形態為綱,認為自己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霍查擔心,與美國的“妥協”將會威脅到意識形態的純潔性,從而沖擊到自己的權威性與合法性。
(尼克松訪華)
明眼人都看得出,阿方一手拿著中國的物資,一手高舉反華的旗幟,這樣的畸形關系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
中國人無法容忍阿方得寸進尺的無理要求,于是在1978年,***果斷作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四)以直報怨***果斷出手叫停援助***復出后,中國的對外援助戰略發生了180度調整,務實謙虛、韜光養晦的策略取代了過去那種不計成本的“國際主義援助模式”。
***對此說到,中國永遠不當第三世界的“頭”,也不扛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心”的大旗。
顯然,高額的外援已經過多占用了中國原本應該用于改善國內民生的資源,超出了中國的能力范圍。
據統計,中國對外援助所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長期偏高,在73年達到了創紀錄的7.2%,讓我國財政壓力陡增。
加上部分受援國又貪得無厭、忘恩負義,所以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年,在***指示下,外交部宣布:
中國停止一切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撤回所有阿境內的技術專家。
我們主動扔掉這個巴爾干大包袱,輕裝上陣開展國內經濟建設。
眼見“提款機”跑了,阿方暴跳如雷,愈發地不可理喻,其中由霍查本人帶頭下場發起全面攻擊中國的輿論戰,將隔著十萬八千里的中國當成了“比蘇聯更加危險的敵人”。
更有甚者,80年代初期中國駐阿大使館內部竟然還被對方安裝了竊聽器,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是,竊聽器上面赫然印著幾個顯眼的英文字母——“MAEDINCHINA”!
(阿爾巴尼亞街景一瞥)
隨著中國援助的撤離,得罪了西方、蘇聯、中國的阿爾巴尼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徹底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孤家寡人”。
昔日的這盞社會主義明燈變得黯淡無光,經歷了漫長的衰退,獨自咽下了中阿關系破裂帶來的嚴重后果。
從經濟上看,阿國人均GDP從800美元一路直降到低谷期的200美元(1992年)。
這一數字相當于當年世界人均GDP的二十三分之一,鄰國塞爾維亞(1995年)的十分之一,重新跌到了歐洲最貧困國家的行列中去。
(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
霍查去世后,中阿關系有所恢復,可再也無法達到過去親密無間的狀態當中。
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阿方成為了美國在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在2009年正式加入了北約,于多個國際議題上屢屢抨擊中國、站隊歐美。
結語平心而論,結好阿爾巴尼亞確實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打開了我國的孤立外交局面,在社會主義陣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但不切實際的援助數目也帶來了嚴重的財政負擔,拖累了我國的建設速度,有點得不償失。
所以***及時叫停了包括阿爾巴尼亞在內的一大堆無償援助,扎緊了自己的錢袋子,肥水不流外人田,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務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