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關于形容三清山的著名詩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分享關于描寫三清山的優美詩句的知識,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三清山詩句
三清山文/荒村野鶴
三清可是等閑地,巨制隨云入九天.
險徑逶迤接棧道,大峰壁立借霧翻.
司春神女應有意,怪蟒出山待客還.
遍地青松皆俯首,笑迎四海旅人間.
“奇峰怪石、古樹名花、流泉飛瀑、云海霧濤”
登三清山觀煙霞抒懷
煙繞松石霧成紗,
日月同輝映彩霞。
云瀑奔涌千重浪,
大道朝天哺英華。
三清隱?尋仙家、
云縈百折山千疊,
碧天無涯放眼闊。
仙家何處居有屋,
林深霧朦映窗燈。
三清山
宋
吳沆
選勝園林興未闌,拿舟飛出小溪灣。
光搖一碧回環水,翠挹三清遠近山。
似惜雨晴天恰好,真忘名利日長閑。
松筠不鎖神仙境,攜得煙霞滿袖還。
三清山
【作者】吳沆【朝代】宋
選勝園林興未闌,拿舟飛出小溪灣。
光搖一碧回環水,翠挹三清遠近山。
似惜雨晴天恰好,真忘名利日長閑。
松筠不鎖神仙境,攜得煙霞滿袖還。
王安石寫詩在宋朝算是高產詩人了,就是把他放到唐朝都有一定的位置。不過到底不是唐詩的時代,不然我想他倒是可以做出更好的來。
作為一個文人,但是另一面又是政治任務,在這個歷史的舞臺上,他文采斐然,而政績方面則褒貶不一。整個宋朝,變法與保守兩種格局的角逐最終誰也沒有撈著好。但是文化這個東西倒是保留下來了。
今天關于古人留下的文化杰作,對于愛好者如饑似渴,對于那些討厭背誦的人,就覺得是加了碼。因為在讀書時代,總有一些人對學習有些生厭,我們不必苛責和糾結,有的人生下來就不喜歡固定的教育模式,而且關于文學這個東西,喜歡、懂得都是不一樣的概念。喜歡的人未必理解透了,理解的人未必喜歡。
但是正是因為這些不同,人類世界才豐富多彩。不至于八股文到底,沒有生機的感覺。
王安石寫的《題玉光亭》,知道的人并不多,比起他那幾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來說,顯得不難起眼,但是沽酒客讀起來卻頗有一番滋味。
我總覺得,讀詩,第一要知道它的出處,第二能看到詩人的志趣。這個玉光亭有何來歷呢?
在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有一座三清山,又名少華山,這可是中國道家修煉的名山。三清山道教始于晉代葛洪,據史書記載,東晉升平年間(357-361),葛洪與李尚書上三清山結廬煉丹,著書立說,至今山上還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煉丹爐遺跡。尤其是丹井,歷時一千余載,依然終年不涸,其水清冽味甘,被后人稱之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開山始祖”。
在唐朝因為皇帝跟老子李耳現在同姓,自然對道家十分推崇,拋開政治因素,對道家的促進作用可謂頗大。雖然從老莊開始的道家就崇尚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不喜歡爭名奪利,但是畢竟是中國的本土流派,還是值得了解他們的思想體系,跟儒家互為依存。
三清山上修建這座玉光亭,傳說是因為有仙人埋玉于此。當年,身為宋朝宰相王安石途經三清山,聽說玉光亭是神仙埋美玉的地方,于是在清風明月之夜拜訪玉光亭,坐在亭子里,觀賞三清山美景。寫了這首頗有哲理性《題玉光亭》:
“傳聞尺玉此埋湮,千古誰分偽與真。
每向光亭風月夜,更凝山水有精神。”
我總覺得王安石確實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對此事雖然感興趣,但是并不太相信,或者心中有疑惑,疑惑的是埋玉還是仙人呢?我覺得都是,既然對仙人有疑惑了,那么埋玉他又怎么會相信。但是這里的氣場卻讓他歡喜,雖然見不到仙人和玉石,但是夜晚此地卻給他一種凡間少有的意境,也就說中國傳說的仙風道骨,而這種仙風道骨,就是山水體現出的一種別致精神。
這種精神,每個人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古人對于山水精神的理解,正如南朝名士陶弘景在《答謝中書》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一直將自然山水視之為家園,他們行其所行、得其所得、樂其所樂,或登山臨水以游賞花木魚鳥,或依山傍水結廬而居以暢游超然之情,或行吟山水以清茗對飲明月。
而王安石自然不能免卻這種情懷,或者是一大俗,然而大俗則近雅,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實際上是莊子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高度和諧統一,他們最終是希望通過山川屹立不倒的形態,洗滌自己的胸襟,充實自我的底蘊,能日經風雨而不衰,夜耐寂靜而不懼的那種正氣情懷。
所以我才覺得,這首詩越讀越有滋味。
三清山
作者:吳沆[宋]
選勝園林興未闌,拿舟飛出小溪灣。
光搖一碧回環水,翠挹三清遠近山。
似惜雨晴天恰好,真忘名利日長閑。
松筠不鎖神仙境,攜得煙霞滿袖還。
1.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意思:燕支山天地凍寒,好將雪花當作鮮花,蛾眉憔悴埋沒胡沙之中。
出自:李白《王昭君二首》
原文: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釋義:
漢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飄光流影照耀著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關道,天涯一去不復歸。
漢月還可以從東海升起,明妃西嫁,沒有回歸之日。
燕支山天地凍寒,好將雪花當作鮮花,蛾眉憔悴埋沒胡沙之中。
就因為生前沒有黃金,以至被畫工畫成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嘆。
2.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戌迷。
意思:與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遙遠,黃云海戍迷離不見。
出自:李白《紫騮馬》
原文: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
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
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
釋義:
棗紅色的駿馬一邊奔馳一邊鳴叫著,它那碧玉般的蹄子上下翻飛。
來到河邊它不肯渡水,好像在憐惜身上披著的錦緞障泥。
與吐蕃接壤的白雪戍是那么的遙遠,黃云海戍迷離不見。
揮動馬鞭奔赴萬里之外,怎能貪戀家室的溫馨呢。
3.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意思:大地一片雪白,風色寒厲,紛紛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出自: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原文: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
空負頭上巾,吾于爾何有?
釋義:
大地一片雪白,風色寒厲,紛紛的雪花片片如大手。
笑死了陶淵明,就因為你不飲杯中酒。
你真是浪撫了一張素琴,虛栽了五株翠柳。
辜負了戴的頭巾,我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擴展資料:
酒,歷來是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詩人尤甚,李白更是以“斗酒詩百篇”名揚天下,他常以甘醇可口的美酒為寄托,做了大量的反映心理情緒的詩。這首《嘲王歷陽不肯飲酒》便是。
歷陽,唐代郡縣,治今安徽省和縣歷陽鎮,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當時李白訪問歷陽縣,正值大雪紛飛,縣丞設宴招待李白,李白席間頻頻舉杯,贊賞歷陽山美、水美、酒美,可惜就是人不“美”——沒有人陪他喝酒。于是席中賦詩《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豪情萬丈,景象怡人。
從此詩可以看出李白的心中的偶像是五柳先生陶淵明。他嘲笑王歷陽表面上以陶淵明為榜樣,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虛名。“浪”、“虛”、“空”三字用得巧妙,傳達出嘲諷及激將之意,充分顯示了李白的沖天豪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