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黑云母顏色成因和黑云母主要特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黑云母是云母類礦物中的一種,為硅酸鹽礦物。黑云母主要產于變質巖中,在花崗巖等其他一些巖石中也有。黑云母的顏色從黑到褐、紅色或綠色都有,具有玻璃光澤。形狀為板狀、柱狀。近年來,黑云母也被廣泛應用在真石漆等裝飾涂料中。
地球上的黑云母形成幾億年。黑云母是云母類礦物中的一種,為硅酸鹽礦物。黑云母主要產于變質巖中,在花崗巖等其他一些巖石中也有。黑云母的顏色從黑到褐、紅色或綠色都有,具有玻璃光澤。形狀為板狀、柱狀。顏色為黑色、深褐色,有時帶淺紅、淺綠或其它色調。含鈦高的呈淺紅褐色,富含高價鐵則呈綠色。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澤,黑色則呈半金屬光澤。硬度2-3,比重3.02-3.12。黑云母受熱水溶液的作用可以蝕變為綠泥石、白云母和絹云母等其他礦物。黑云母因為含鐵高,絕緣性能差,遠不如白云母。
圖4-72黑云母光性方位
K{(Mg<0.67,Fe>0.33)3[AlSi3O10](OH)2}
單斜晶系β=100°
Ng=1.620~1.677
Nm=1.620~1.676
Np=1.573~1.632
Ng-Np=0.040~0.053
(-)2V=0°~25°r?v(富鎂)r<v(富鐵)
b‖Nm,a∧Ng=0°~9°,光軸面‖(010)
化學組成成分介于金云母和鐵云母之間,其中Mg:Fe2+<2:1。成分中的K可被Na1+、Ca2+、Rb1+、Cs1+、Ba2+代替,而Mg、Fe2+可被Fe3+、Ti2+、Mn2+、Li1+代替,較多的Al3+可代替Si。
結晶特點晶體呈假六方板狀、片狀,***體為葉片狀和鱗片狀或放射狀。解理{001}極完全。
光性特征黑色、深褐、紅褐,有時帶有綠色。經風化褪色后呈金黃色,薄片中多色性很明顯:Ng=Nm—黃褐或暗褐、紅褐或紅棕、褐綠或暗綠,Np—淺黃或淺黃褐。黑云母的顏色與其成分中Fe2+、Fe3+、Ti的含量有關,含Ti高時,黑云母紅褐色或紅棕色(照片263);含Fe3+多時,呈綠色(照片260);含Fe2+多而Fe3+、Ti較少者,多呈黃褐色或暗褐色(照片261,262)。在變質巖石中,黑云母的顏色也反映了變質作用的強度,一般情況下,綠色黑云母大多產于低級變質或中低級變質的巖石中;紅棕色或紅褐色者多產于高級或中高級的變質巖石中;而黃褐色的黑云母則產于各種變質級的巖石中。黑云母的吸收性很強,當解理縫(Ng′)平行下偏光振動方向時,顏色最深,有時幾乎不透明,當解理縫與下偏光振動方向直交時(Np′)顏色最淺,故吸收性為Ng≥Nm>Np。此吸收性的特征,稱為黑云母式吸收(正吸收),它和電氣石式的吸收性剛好相反。有時黑云母顏色呈深淺不同的環帶狀,一般是邊緣深,中心淺(照片264),這種現象在云煌巖中最常見。黑云母中的鋯石、褐簾石(有時為磷灰石、榍石)等細小礦物包裹體的周圍,有黑而濃的小環,稱多色暈,轉動物臺,多色暈的顏色也有深淺變化,其形成原因是鋯石等礦物中所含放射性元素釋放出的γ粒子沖擊黑云母的晶格,使其遭受破壞所致。正中突起,折射率、雙折射率隨鐵和鈦的含量增加而增大。干涉色二級頂—三級頂,鐵黑云母可達四級,但由于黑云母本身顏色較深,其干涉色被本身顏色所掩蓋而不易辨別。近平行消光,正延性。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0°~10°,一般不超過25°,當光軸角很小時,似為一軸晶礦物。有時具有(001)的云母律雙晶。部分初學者常把黑云母的(001)切面誤認為另一種礦物,該切面的特點是:其顏色較深,轉動物臺,顏色深淺變化不大,無解理,常見完好的假六方晶形,或不規則片狀,干涉色很低,在該切面上可見到黑云母⊥Bxa的干涉圖。
變化黑云母最常變化為綠泥石(照片265,266),薄片中常見綠泥石與未變化的黑云母逐漸過渡以致全部轉變為綠泥石而成黑云母的假象。含鈦的黑云母常分解形成針狀金紅石、細粒的鈦鐵礦、磁鐵礦和榍石等礦物。在黑云母已綠泥石化的(001)晶面上,這些細針狀金紅石排列成等邊三角形,構成網狀金紅石(照片141,267),有時還有不規則的榍石分布其中。有的黑云母被綠簾石、榍石、碳酸鹽礦物和綠泥石、石英等礦物的***體所取代保留其假象。偶爾見到黑云母被葡萄石(照片268,269,270,271)、綠纖石、綠簾石、綠泥石等礦物所置換(照片266,270,271)。黑云母有時轉變為白云母,并析出不透明的細小鐵質礦物(照片272)。在變質巖中黑云母轉變為矽線石并析出細小鐵質礦物。在火山巖石中,黑云母斑晶周圍常有一圈不透明的暗化邊(照片273),暗化強烈時遍及整個黑云母,只保留其外形輪廓,這是由于熔漿在地表時發生氧化,放出大量的熱,使先結晶的黑云母斑晶的邊緣熔融,在低壓條件下,黑云母失去揮發分,并迅速結晶成以磁鐵礦為主并有輝石和長石等細小物質的混合物。當黑云母沿解理方向水化時,失去部分K2O,并增加了H2O,使其顏色變淺,從而轉變為水黑云母,它進一步水化可轉變為蛭石(照片231,232)。黑云母在風化作用下,也會產生褪色和分解,先轉變為水黑云母,后全部轉變為蛭石,最后分解成高嶺石。
鑒別特征黑云母的多色性、吸收性均十分顯著,片狀晶形,極完全的一組解理,正中突起,干涉色在二級頂—三級頂,近平行消光,正延性及二軸晶負光性,光軸角小等特征可與角閃石、電氣石等區別。綠色黑云母與綠泥石的最主要區別是其干涉色高,并不具異常干涉色。黑硬綠泥石的多色性和吸收性等特征與黑云母十分相似,但兩者的最主要區別是黑硬綠泥石的晶形常呈細長的桿狀,且{001}解理不如黑云母發育和完全,并有一組垂直桿狀晶面的{010}的不完全解理(照片339)。黑云母與鐵黑云母區別在于后者具有很深的顏色(Ng方向幾乎為不透明)和綠黃色(Np方向)的多色性,其干涉色可高達三級頂部—四級,且只產于堿性巖中。蛭石的折射率及雙折射率都小于黑云母,多色性及吸收性弱(照片231,232)。
產狀及其他黑云母是最常見的造巖礦物之一,在火成巖中它是中酸性巖石(如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正長巖和某些閃長巖)中的主要鐵鎂礦物之一;在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巖石中的黑云母多呈紅褐色或黃褐色,但數量少;在花崗偉晶巖中黑云母粗大晶體與白云母、石英、長石等礦物共生;在云煌巖中環帶狀黑云母是其主要礦物。在變質巖中,黑云母常與白云母、綠泥石、十字石、藍晶石、石榴子石、紅柱石、堇青石、石英、長石等礦物共生形成各種片巖和片麻巖;在中高級變質巖中紅褐色、黃褐色黑云母與堇青石、石榴子石、矽線石、紫蘇輝石、單斜輝石、長石、石英等共生產于片麻巖和麻粒巖中。綠褐色、黃褐色黑云母與綠簾石、陽起石、鈉長石、綠泥石、碳酸鹽礦物、白云母、石英等產出在綠片巖等低級變質巖石中。鐵黑云母往往產于堿性巖中,與霞石、霓石、霓輝石和堿性角閃石共生。黑云母也作為碎屑礦物產于砂巖中,或作為后生成巖作用的自生礦物,產于某些粘土巖和砂巖中。黑云母因為含有鐵,絕緣性較差,其工業用途遠不如白云母,小片的黑云母常用作建筑材料的填充物。
黑云母是云母類礦物中的一種,為硅酸鹽礦物。黑云母主要產于變質巖中,在花崗巖等其他一些巖石中也有。黑云母的顏色從黑到褐、紅色或綠色都有,具有玻璃光澤。形狀為板狀、柱狀。
黑云母化學組成:K(Mg,Fe2+)3(Al,Fe3+)Si3O10(OH,F)2,類質同象代替廣泛,所以不同巖石中產出的黑云母,其化學組成成分差距很大。一般酸性和堿性巖漿巖中的黑云母,FeO高,MgO低;基性巖和超基性巖中的黑云母,MgO高,FeO低;在堿性偉晶巖中的黑云母,MgO低,而Fe2O3相對要高一些。
好了,關于黑云母顏色成因和黑云母主要特征的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通過這篇文章了解的如何了?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沒有問題,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