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說的是魚卵的生命力極其頑強,甚至可以在土里存活上萬年。
雖然這種說法未得科學證實,但老一輩總結下來的俗語,有時候確實有幾分道理,比如近日有網友就遭遇這樣一幕......
一個“死水塘”,廢棄多年后,卻積水后成了一處“水族繁盛”的天然魚塘......
“這個池子就在我家老房子后面,現在(老家)都沒人,長滿了水草,沒想到里面魚又大又多”
這位湖南湘潭的網友@我見遠方介紹說,因為全家都搬到市區,因此老屋廢棄了。
而每年過年回來,因為這處屋后水池本身不與其他溪溝連通,因此有好幾個月的事件都是半干涸狀態.....
死水塘里為何會長出這么多野生魚?
然而令他怎么都么想到的是,今年回來“避暑”,閑著無聊在其中垂釣,卻發現里面野生魚竟不少,鯽魚、鯉魚、小翹嘴魚等等。
尤其是一種當地叫做“昂公魚”的野生魚數量極多,且體型“肥碩”,不少都是半斤多一條,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
——其實,這些野生魚本是鄉間塘河里常見的魚種,只要它們曾經生存過的水域,往往就會留下其魚籽,只要環境合適,就能再次“生根發芽”。
昂公魚即黃辣丁(學名黃顙魚)
黃辣丁喜歡釣魚的朋友都很熟悉,一般江河底部都有它們棲息,出去釣魚時,一般都能釣上幾條。
然而在這個廢棄的水塘里,黃辣丁幾乎“泛濫成災”——并且又肥又大的黃辣丁,這些黃辣丁幾乎都有半斤左右,野生黃顙魚有這個體型可以說是很大了。
不過,令這位網友有些擔憂的是,這些黃辣丁體色“黃的嚇人”,這是因為水質不流動臟污嗎?
這種環境下生長的野生魚,能吃嗎?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水塘的原因,釣起來的黃辣丁顏色是呈金黃色的,但是放在水中似乎又正常了”這位網友介紹說。
其實,魚的體色一般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水質也會對魚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而這個水塘一直處于被遺棄的狀態,也沒有***人員進行清理,上面的浮萍將近全部擋住了水塘的太陽光,加上常年的水草、落葉堆積,水質發生變化,自然而然會影響里面的生物生長。
估計這些黃辣丁也是受其影響,導致體色呈現罕見的深黃色。
不過,這種體色變化并不影響食用
應該是可以的可以的,只不過建議大家在食用前,先放在清水中養一段時間,會干凈很多。
(這位網友將它們烹飪食用后,表示除了有一點土腥味,“還是很鮮嫩的”......)
其實,如果對食用這種魚有疑慮,可以在清水中靜養數天在食用,一定程度上能去除起泥腥味。
當然,對于喜歡釣魚的人來說,垂釣這些魚的樂趣,可比食用強多了。
畢竟在江河里野生魚資源衰退的今天,這種罕見的“天然魚塘”是可遇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