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朝代趣事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
本期主要講述春秋時期發(fā)生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假途滅虢以及剛愎自用
唇亡齒寒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亡”沒有的意思。成語的意思是: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覺到寒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唇亡齒寒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這個成語講的主要是春秋時期晉獻公借道虞國滅亡虢國,后又反把虞國滅亡的故事,該故事并由此產生了另一個“假途滅虢”的成語,兩個成語典故就由此一并講了。
假途滅虢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唇亡齒寒”這個成語最初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其原文如下: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意思是說:晉獻公假裝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國國君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也同樣會滅亡。諺語講: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沒有了牙齒也會冷的。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關系啊。
唇亡齒寒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公元前661年,晉國君主晉獻公借晉國國富民強之際,大肆對外擴張,滅亡并吞并了周邊很多的小國家。
當晉獻公打算攻打虞國與虢國的時候,卻害怕這兩個國家聯盟抵抗,于是就暫緩了攻伐兩國的想法。
就在這時,晉國大臣荀息給晉獻公提出建議,讓晉獻公給虞國國君送去大量珠寶,然后故意以虢國侵擾晉國邊境為名,借道虞國討伐虢國。虞國國君貪圖利益的同時又畏懼晉軍,肯定會答應我們的。
唇亡齒寒
果不其然,當晉獻公給虞國國君送去大量珠寶,虞國國君果真答應給晉國軍隊借道攻打虢國。從此,虞國與虢國的同盟也就不復存在了。
就在虞國國君答應之后,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就連忙勸國君道:虢國是虞國的屏障,假若晉國把虢國滅亡了,那么我們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就好比嘴唇與牙齒的關系,牙齒沒有了嘴唇也會寒冷的。
可是任憑宮之奇如何勸阻,虞國國君就是不聽。見無法說服國君,為了使自己不受到牽連,宮之奇回到家里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境內討伐虢國,并滅亡了虢國后。晉軍又從虞國境內返回,虞國國君出來迎接,沒想到晉軍將領趁機就把虞國國君給抓了起來,并長驅直入又滅亡了虞國。
唇亡齒寒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以上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唇亡齒寒以及假途滅虢的成語典故。下面再講一個“剛愎自用”的成語典故。
剛愎自用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剛愎自用。“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zhí);“自用”自以為是。指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聽不進一點兒別人的意見。
剛愎自用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剛愎自用。這個成語典故講的是發(fā)生在初秋時期晉軍將領不聽命令剛愎自用的故事。該成語最初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原文如下: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意思是說:晉軍將領先縠固執(zhí)己見、自以為是,不肯聽從統帥的命令。
剛愎自用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剛愎自用。典故還得從公元前599年說起,當時楚莊王因為盟友鄭國棄楚盟晉,便發(fā)兵攻打鄭國。鄭國是一個小國家,打不過楚國就求救于老大哥晉國。于是,晉國發(fā)動兵馬趁楚軍不備打退了楚軍。
就在第三年,不甘失敗的楚莊王又發(fā)兵攻打鄭國,并且做好了迎擊晉軍的準備。沒想到晉軍還沒來得及趕來,鄭國就投降了楚國。
剛愎自用
當還在救援路上的晉軍統帥荀林父聽到這個消息后,他知道楚軍是有準備的,就命令部隊不得追擊楚軍。然而,他的一個部將先縠卻固執(zhí)己見,不聽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追擊楚軍。
楚國大夫伍參得知先縠不聽統帥命令擅自出兵后,便對楚莊王說:晉軍將領先縠剛愎自用,以此可見晉軍內部不團結,我們可以大舉出兵消滅晉軍。
剛愎自用
楚莊王聽從了伍參的建議,便統兵與晉軍決戰(zhàn),并最終大敗晉軍,飲馬黃河后才返回。(這段戰(zhàn)爭詳情可參考之前發(fā)表的“春秋五霸楚莊王”)
中國歷史之春秋的成語典故——唇亡齒寒。好啦,這就是本期講的唇亡齒寒、假途滅虢以及剛愎自用的故事。
下期為你講解——春秋時期的成語典故之二桃殺三士。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我的上方進行關注,也可以隨時與朋友一起分享。
【相關閱讀(點擊即可查看↓↓↓)】
中國歷史之東周人物故事——春秋五霸晉文公
中國歷史之東周人物故事——春秋五霸楚莊王
中國歷史之東周人物故事——鄭莊公小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