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西安市民至今都忘不了,2009年9月9日下午2點,咸陽國際機場的那一幕。
30輛黑色奔馳轎車,排成了一條長龍,在等待著某位貴賓。第一次見到這樣的陣仗,圍觀群眾紛紛猜測是哪位大牌明星要來了。
當飛機緩緩降落,從機艙里下來的,卻是一條狗,純黑色,身形巨大。
這不是普通的狗,它叫“長江二號”,是一頭價值400萬的藏獒。
那時候,國內的藏獒熱風頭正勁,幾百萬一頭的比比皆是,青島的一頭藏獒,甚至標出了3000萬元的天價。
但誰也沒有料到,僅僅幾年時間,成千上萬的藏獒就被遺棄,流浪在藏區,甚至淪為廉價的火鍋食材。
熱潮退去,只留下一地雞毛。
1
“中國藏獒之父”
藏獒熱,最初是從美國開始的。
1969年,美國探險隊員巴利畢索普從喜馬拉雅山麓帶回一頭純黑色藏獒。
在此之前,美國人只在馬可波羅的書里看見過這種生物:“體大如驢,奔馳如虎,吼聲如獅”。那感覺,就好像非洲人第一次見到企鵝,自然視若珍寶。
到了80年代,美國經濟復蘇,嗅到風向的投機客,開始干起了販賣藏獒的買賣。當時,藏獒還只是美國有錢人圈子里的玩物,但經由一個“代言人”,這股熱潮蔓延到了臺灣地區。
1983年,臺灣知名演員張佩華從美國買了一只藏獒帶回臺灣,這只藏獒花了張佩華120萬臺幣,這是當時臺灣一幢樓房的總價。
當紅明星、珍稀寵物、天價……這樣的元素,天然帶有流量。這種只能從美國引進的“***獒犬”,迅速在臺灣走紅。那時候,只要是有藏獒出現的狗展,場場爆滿,臺灣愛犬人士集體包車前來。
藏獒的風靡,帶來了巨大的商機。80年代末,一只藏獒幼犬能賣到20萬到30萬臺幣,種犬的配種費也高達20萬臺幣。
20萬臺幣換算成人民幣,約為4.35萬元,同期大陸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300元。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一個普通上班族,不吃不喝34年才能買得起一只藏獒幼犬。
敏銳的投機客,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大陸。1985年,當福建商人拿著幾張藏獒的照片找上門時,河南農民王占奎一臉懵圈。
作為一個養狗場的主人,他從沒有見過這種“大狗”。次年春天,帶著跟福建人簽好的合同,王占奎第一次進了藏區。
在交通不便的80年代,王占奎一行忍著高原反應,行走在藏區,通過收音機、電燈泡等,花了45天時間,跟牧民換來了23只藏獒。
其中的18只,被運到福建,再偷渡去了臺灣。剩下的3只母狗、2只公狗,被王占奎當做養殖場的第一批種犬。
成本50元—200元不等的藏獒,被福建商人以7000元一只買去,在萬元戶尚且稀缺的年代,王占奎就這樣成為了十萬元戶。
彼時的王占奎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并成為大家口中的“中國藏獒之父”。
2
3000萬元一頭
倒賣藏獒一夜暴富后,王占奎后來多次到青海、***等地找狗,家里的藏獒也在不斷繁育。
但沒有了臺灣的大金主,加上1993年,北京、上海頒布嚴格的養犬管理辦法,來王占奎這里買狗的人越來越少了,賣狗無門的王占奎想到了媒體。
1998年9月,大河報發表了《千里尋藏獒,中原聽咆哮》一文,把王占奎塑造成了一名“不畏艱險深入青藏高原”,“讓更多人認識藏獒”的義士。
青藏高原的長嘯、臺灣高價收購、一只藏獒能抵擋兩只金錢豹、瀕臨滅絕的珍貴犬種……這個充滿了東方色彩的故事,被十幾個省份的報紙刊登轉載。甚至還有媒體將藏獒的綜合價值和國寶大熊貓相提并論。
在媒體鋪天蓋地的攻勢下,藏獒迅速風靡,全國各地的人紛紛慕名而來找到王占奎買狗。
1999年,一條2個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國內最高能賣到5萬元,成年藏獒最高可以賣到20萬元。這個價格,可以在當時的北京全款買到一套房。
藏獒這個犬種,被王占奎帶火了。但藏獒真正走上神壇,卻是另一個男人的功勞。
2003年,前中國田徑教練馬俊仁退出了田徑界,出任中國藏獒俱樂部主席。王占奎當時就在選舉現場。
選馬俊仁做主席,主要是看中他的名氣。馬俊仁是中國田徑隊的前主教練,靠著***帶出了一支女子田徑夢之隊,屢獲金牌,江湖人稱“馬家軍”。
有人曾分析過,馬俊仁之所以能在那個年代風生水起,主要靠兩點:
利用民族主義,鼓吹個人英雄主義。
這兩大“法寶”,同樣被馬俊仁用到了藏獒圈。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我養藏獒,不是因為缺錢,是因為世界犬業中中國沒地位,而藏獒數來數去該是最好的犬。
在接受采訪時,他也常說:
“我這些藏獒,以后要出去參加世界比賽,論個頭兒,論品相,論顏色,論方方面面犬性,肯定都非常突出——拿金牌奪銀牌。”
在馬俊仁的口中,養藏獒變成了為國爭光。
2005年,中國首屆藏獒展覽會在河北廊坊開幕,馬俊仁一口氣帶去30只藏獒,其中有一只叫“小王子”,給它喊出了4000萬天價,震驚全國。
馬俊仁開了個頭,一些中間商開始乘勢而上,通過不斷地轉手來抬高藏獒的身價,吸引不明真相的接盤者。2008年前后,關于藏獒的展覽會數不勝數,一些舉辦方通過選拔各種所謂的“獒王”,極力美化藏獒,甚至演變成:
一獒戰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斗上帝,十獒創世紀。
火熱的造勢宣傳之下,藏獒的價格開始“飛天”:
2007年9月,一只“獒王”落戶武漢,協議上標價390萬。
2010年,一只“轉會”至山東淄博,名叫“大地”的藏獒,成交價1000萬。
2011年12月,北京一場獒展上,某青島藏獒標價3000萬元……
開頭提到的奔馳車隊迎接藏獒,也正是這股熱潮的一個經典縮影。
2008年10月,有人在武漢搭了一個擂臺,為自己的藏獒選妃。20多只母獒在舞臺上“走秀”,最終的第一名勝出成為“王妃”,免費和獒王配種,第二名則要花5萬元,第三名8萬元。
縱使如此高價,當時這只獒王預約配種的號已經排到了第二年,配種價格也增加到了25萬元。
那時候,如果你擁有一頭純種藏獒,每年光靠配種費,就可以賺到數百萬的財富。
經由名人和商家的炒作,原本主要生活在藏區的藏獒,開始被運往全國各地,成了一臺臺活著的印鈔機。
3
被“整容”的藏獒
不斷攀升的高價和暴利,還衍生出一些灰色血腥的事件。
在藏獒圈內有一個說法:藏獒有“原始版”和“市場版”之分。
“原始版”的藏獒是指按傳統方式繁育,跟藏區原始的藏獒相差不大,只是體形、形態更優化的藏獒。他們身上野性十足,見到陌生人還會嘶吼。
而“市場版”,則是經過改造后的藏獒。與其說是“改造”,不如說是“整容”。
根據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早在2005前后,玉樹的藏獒就被灌食:
看起來有成長潛力的幼犬被帶上嬰兒的圍嘴,直接用漏斗灌流質的奶渣,成年后體重能直接從100多斤灌成200多斤,看起來更高大威猛。
很多藏獒從小就是被灌食養大,自己都不怎么會吃飯。為了多吃,有些還要上跑步機鍛煉。
更殘忍的是,為了讓藏獒看起來粗壯,一些獒園直接在藏獒的腿上、臉上打硅膠,注水。或者給狗喂安眠藥,整日癡睡,方便長肥。
有些更夸張的,甚至給藏獒喂激素、注水,強迫肌肉與皮分離。一只三個月大的藏獒,身上的肉皮能拉出來30多厘米。
經過這些手法,再加上多年的雜交,“市場版”的藏獒渾身毛茸茸的,像個大玩具,溫順安靜。
暴利都被商家攫取了,留給藏獒的往往是一副虛弱的身體。藏獒的壽命正常是10年以上,但這種經過反復改造、吃激素打硅膠:
“它們的壽命最多三五年也就到頭了。”
4
泡沫破滅,一地雞毛
泡沫的破裂,來得很快。
從2013年開始,各個獒園的老板們都發現,藏獒不好賣了。
那一年,藏獒熱全面退潮,數萬養殖場涼意蕭蕭。數據顯示,2010年青海的藏獒年交易額尚有2億多元,到2015年,只剩下5000萬元;***3000家藏獒繁育中心有2/3關門。
可憐了那些接盤的藏獒玩家,據青海省藏獒協會秘書長周藝說,僅他所知,投資上千萬血本無歸的商人,就有近百位。
藏獒熱為什么會褪去?從經濟學基本原理來看,這個問題很好理解:供需不匹配,沒人接盤,只好崩盤。
從供給端來看,藏獒炒作熱火朝天的時候,幾乎每戶***都會養幾頭藏獒。那些養殖場,更是大規模地生產藏獒。
當藏獒不再稀缺,它的價值也就下降了。
再看需求端。2012年,政策突變,高檔煙酒和餐飲業走向蕭條,并蔓延到藏獒行業,官員們通過收受藏獒斂財的行徑被嚴打。
更重要的是,很多藏獒買家開始發現,傳說中“體大如驢,奔馳如虎,吼聲如獅”的藏獒,戰斗力連牛都不如,更別說和虎狼相比了。
不僅如此,藏獒的飼養成本還非常高。曾有新聞報道稱,一男子偷了一頭40萬的藏獒回家,結果8個月就被吃窮了,最終只好以1000塊的價格轉手賣出。
出手的人多,買的人卻越來越少,藏獒的泡沫就這樣走向破滅。
在節節的破碎聲中,昔日被捧上神壇的藏獒,最后的下場甚至還不如土狗。
那些養殖大戶,為了減少損失,甚至以幾百元的價格,將藏獒當成肉狗出售。2015年,一條“百萬身價藏獒成火鍋食材”的扎眼新聞,令人唏噓。
更多的藏獒,被遺棄在藏區。北京青年報就曾寫過一篇報道,人口只有17萬的青海果洛州,卻有1.4萬多條流浪狗,其中大部分都是藏獒。
無家可歸的藏獒,游蕩在寺廟、街道和村莊之間。它們襲擊路人,傳染疫病,獵殺家畜,與雪豹搶食,甚至上演互吃的慘劇。
早在2016年,囊謙一位8歲女童上廁所時,就被一只帶著狗崽的母狗咬死。***自治區疾控中心的一份數據曾顯示,平均每月有180人次被流浪狗咬傷。
流浪的藏獒還會通過犬糞污染草場和水源,繼而讓人體感染上被稱為“蟲癌”的包蟲病,這種病非常難治,很多牧民為此傾家蕩產。
▲包蟲病傳染鏈條
曾經以忠勇著稱的藏獒,已然成為高原的一大災害。再看那些曾高喊“保護藏獒”的名人,卻摸著鼓鼓的錢包,陷入了沉默。
藏獒泡沫破裂之后,只剩下一地雞毛。
5
尾聲
站在這一地雞毛之上,回過頭來看,所謂的“藏獒熱”其實就是一個賭局。
人們眼睜睜看著它,由投資走向投機,再由投機走向賭博,甚至走向詐騙。
在歷史上,這樣的賭局并不新鮮。
十八世紀的郁金香、八十年代的君子蘭、2016年左右的金錢龜、這兩年的大益茶……
只不過,和其他金融產品不一樣,藏獒的泡沫破裂后,留下了一大堆難以處理的“生態后遺癥”。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歸根結底,幾百年過去了,時代在變,人性從來沒有變。
每一個賭局背后,都是一群渴望暴富的人。這樣的故事,不會消失,未來的日子里還將不斷上演。因為——
人性不會變,資本永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