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個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大多會搞些“國學知識”競賽之類的互動性欄目,比如不久前內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等。記得有一年,某電視臺也搞了類似的知識競賽。當主持人提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是誰說的?”競猜選手答者日:“顧炎武。”主持人大聲地肯定說:“你答對了!”
其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并不是出自顧炎武之口,顧炎武只是提出了類似的概念,真正將它概括為生動形象的八個字的,而是另有其人。
那么,人們為什么會把的發明權送給顧炎武呢?因為,顧老師的名氣太大了,大到這樣的八個字想不送給他都不行。
顧炎武(1613-1682年),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號亭林,后人尊稱其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屬江蘇省)。他出身名門,少年勤奮讀書,14歲中秀才。青年時常議論朝綱,反清復明,失敗后遍訪名山大川,潛心治學。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樹,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圖》、《金石文字記》、《音學五書》等書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作《日知錄》較為系統闡述了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觀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說法,都認為是顧炎武說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在顧炎武三百多卷的著作中,并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現成的八字成文。
后來,人們才又贊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得《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顧老師的原句是:“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語出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家都認為,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證據為:
人們在清末民初的學問大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
“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然而,這樣的考證仍遭到人們的質疑。
前些年,教育部在組織編寫《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一書時,專門對這八字名言進行了認真考證。編者們發現,早在梁啟超之前,梁的好友麥孟華(清末維新派,字孺博,廣東順德人。1888年入廣州學堂。1891年入萬木草堂,成為康有為的忠實弟子。少時與梁啟超齊名,在草堂弟子中有"梁麥"之稱。)于1900年就提出這八字名言是顧炎武的話,這就比梁啟超的提法早了15年。
然而,近來上海文藝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所寫的《豈有此理》一書,作者據說是乾隆中期人,該書寫成稿后遲至嘉慶四年(1799年)才出版。你知道么?該書開篇的第一句話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時以為至論。”這樣看來,據有證據可考的是,“空空主人”才是第一個將顧老師論世名句濃縮為八字成語的人。但是,這個“空空主人”的真實身份到底為誰,現已無據可考。
其實,不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經何人之手得以成句,但,它所蘊含的愛國報國之思,早已被一代又一代后世國人所欣然接受,并成永遠為激勵后世的愛國主義格言。
唯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