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第一鏢師李堯臣回憶:“飛鏢不過是一種武器罷了,但鏢行的人未見得人人能使飛鏢。飛鏢也叫斤鏢,因?yàn)橐粋€鏢足有一斤重,斤鏢比較笨重,身上不能多帶,常用的暗器,還有緊背花裝弩、飛蝗石子。”
筆者上學(xué)的時(shí)候,總是偷偷地把武俠小說換上課本封皮偷著看,但是一直不知道清朝鏢師常用的這三種暗器形制如何,假期仿造了飛鏢,但總是鏢尾上靶,而緊背花裝弩根本就仿不成——不知道那東西長啥樣!
后來有了條件可以買一些古代典籍來看,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鏢師這三種常用暗器的理解,完全錯了:飛鏢有多種形制,飛蝗石也不是我認(rèn)為的像蝗蟲一樣亂飛的石頭子。
有人說梁山好漢沒羽箭張清的石子就是飛蝗石,直到看了清光緒年間兵器研究專家周緯所著《中國兵器史稿》,這才知道自己是猴吃麻花——滿擰。
周緯雖然是國際法學(xué)專家,但卻窮盡畢生精力鉆研中國和亞洲古兵器,先后著述《中國兵器史稿》、《亞洲各民族兵器考》、《亞洲古兵器考略》,形成了亞洲古兵器研究的完整體系,堪稱冷兵器研究古往今來第一人。
周緯在《中國古兵器史稿》中,詳細(xì)介紹了標(biāo)槍、金錢鏢、脫手鏢、擲箭、飛叉、飛鐃、飛刺、飛劍、飛刀、飛蝗石、鵝卵石、鐵橄欖、如意珠、乾坤圈等手?jǐn)S暗器和繩鏢、流星錘、狼牙錘、龍須鉤、飛爪、鐵蓮花等索系暗器,當(dāng)然還有袖箭、彈弓、緊背花裝弩等機(jī)射暗器。
在清朝中期和后期,隨著鏢行的發(fā)展,這些暗器被大面積推廣使用,清末第一鏢師李堯臣慣用的暗器,就是一斤重的脫手鏢:“有三棱五棱及圓筒等形式,能于四十步以外中敵,即清代鏢客所用鐵鏢也。(本文黑體字均出自周緯《中國古兵器史稿》)”
李堯臣所用一斤重的飛鏢,屬于超重形制,臂力腕力腰力不強(qiáng)者,根本就玩兒不動,普通鏢師用的,也就是不到半斤:“其最通行者,長清尺三寸六分,重六兩至七兩,可分為三種:一為帶衣鏢,即于鏢之末端扎紅綠綢二寸許,用以估分乘勢,如箭之有羽,紅綠綢為鏢衣;二為光桿鏢,不帶鏢衣;三為毒藥鏢。”
毒藥鏢的形制,這里就不多介紹了,因?yàn)槟鞘呛茈y掌握的技術(shù),弄不好會傷到自己——大家可能看到過這樣的橋段:拿著毒刀準(zhǔn)備打架,很酷帥地舔了刀面一口,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讀者諸君請主意,周緯說的“三寸六分”,用的是“清尺”,清朝營造尺是三十二厘米,裁衣尺是三十五點(diǎn)五厘米。筆者說六七兩不到半斤,也沒有說錯,因?yàn)榍宄唤锸鶅桑瑢⒔倏耍?97克)。李堯臣那六百克的鐵鏢打在人身上,就是橫著拍,也能把人砸暈。
按照周緯先生的考證,清朝鏢師們用的鐵鏢,以十二把或九把為一套,其中有一把比別的都重一些,被稱為“絕手鏢”,長度超過四寸,重量超過七兩。
因?yàn)椤敖镧S”和“七兩鏢”攜帶不方便,所以鏢師們更喜歡用“金錢鏢”:“為清代暗器中之最便利而有能大量攜帶者,即用大錢銼磨其圓邊成刃飛擲以傷人也。此器專傷人面目眼目及手腕,練習(xí)頗非易事。”
飛鏢并不是很容易制造,所以一般的鏢師只能用飛蝗石:“此為暗器中之最便利節(jié)省者,以青石為上,麻石次之,黃石最下。石體宜細(xì)長,上銳下豐,邊形無限定,錐形方形六角形皆可。名為飛蝗,言其外狀如蝗蟲也。”
城市里的讀者可能很少見到蝗蟲,所以這里有必要做一張對比圖,大家就可以直觀感受了。
梁山好漢沒羽箭張清用的,如果真是圓溜溜的石子,那就不是重六七兩的飛蝗石,而是重達(dá)十二兩的鵝卵石:“此種石異于飛蝗石之處,在其體完全為一光滑之石卵,大如鵝卵,以重量及實(shí)力傷人。”
十二兩的石頭蛋子在在后背上,應(yīng)該是可以造成內(nèi)傷的,錦毛虎燕順被打中護(hù)心鏡,內(nèi)臟受震,只能伏鞍而逃,青面獸楊志被打中頭盔,也是頭昏眼花失去戰(zhàn)斗力,劉唐雷橫沒有盔甲保護(hù),而且是打在了臉上,就直接被放倒了,魯智深抗擊打能力夠強(qiáng),但光頭上挨了一鵝卵石,也是“鮮血迸流,望后便倒”。
類似飛蝗石的,還有鐵橄欖和如意珠,因?yàn)槠蓿@里就不詳細(xì)介紹了,有時(shí)間咱們單開一篇來聊。
飛蝗石和鵝卵石都比較容易得到,而緊背花裝弩,筆者相當(dāng)長一段時(shí)間,都以為那是傳說中的神器,也就沒動過仿制的念頭——白眉大俠徐良的拿手暗器,豈是其實(shí)我們凡夫俗子所能擁有的?
看了周緯的《中國兵器史稿》,才知道徐良用緊背低頭花裝弩并不稀奇,那是宋軍的制式裝備:“花裝弩實(shí)為宋代軍中弩團(tuán)所用之器,又名緊背低頭花裝弩,亦稱背弩。其構(gòu)造完全與手用之弩箭相同,但形式較小,且多繩索三條,二索分左右,系于兩弓淵之上,結(jié)成圓形,其另一索則系于弩機(jī)之上。”
這里要對讀者諸君說一聲抱歉:緊背低頭花裝弩的實(shí)物圖片實(shí)在找不到,就只好用似是而非的霸王弩來代替,雖然有很大區(qū)別,但基本用法還是一樣的:“其用法,系縛弩使平貼背上,左右二繩圈套于兩肩,其系于弩機(jī)之繩,一端則系于腰帶之上。弩臂之出口處則向上,靠于封口穴,用時(shí)貫矢于臂,扣弦于弩機(jī)之上,人但將上身向前一躬,則系于腰間之一繩,必因腰背兩部之震動而向下拉引,觸撥弩機(jī),弩弦脫機(jī),激箭發(fā)射。”
緊背低頭花裝弩并不像圖片中的霸王弩那樣大,弩弓和弩臂的長度都只有八寸,箭頭也只有六寸。學(xué)過物理的讀者諸君當(dāng)然知道,這樣小的弩箭,是積蓄不了太大彈性勢能的,所以緊背低頭花裝弩只能用于幾米之內(nèi)的偷襲,根本就不能用在兩軍陣前的廝殺之中,所以緊背低頭花裝弩雖然陰毒,但卻不在朝廷禁用兵器之列。
飛鏢、飛蝗石、緊背低頭花裝弩,這是清朝鏢師常用的三種暗器,除此之外,還有跟我們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彈弓、袖箭、鐵蓮花等暗器,這些東西,咱們往后有時(shí)間再聊。
看了兵器譜上的這三種暗器,我們也知道了在清朝當(dāng)鏢師有多難:軍隊(duì)制式兵器不讓用,只能扔飛鏢拋石子,這在罔顧法紀(jì)背弓帶箭的山賊土匪,一般都不能靠武功硬拼,而是要攀交情講面子:“鏢行和賊,就是互相利用,正因?yàn)橛匈\,而且賊講江湖義氣,鏢局才能站得住、吃得開。(李堯臣回憶錄《保鏢生活》)”
李堯臣保鏢生涯有多艱難,時(shí)過境遷不提也罷,還是跟讀者諸君聊一點(diǎn)有趣兒的事情吧:筆者小的時(shí)候,有自己的飛鏢和繩鏢,還有七節(jié)鞭和手鋸改成的刀劍(東北的手鋸,鋼口較差但彈性很好),就是不會做緊背低頭花裝弩。至于彈弓,同學(xué)們幾乎人手一把,卻只敢打紙團(tuán)和泥丸——誰都知道鋼珠和玻璃球準(zhǔn)頭好,卻沒有幾人用得起。
篇幅所限,只能聊到這里,最后還要請問讀者諸君:每個少年都有一個武俠夢,本文所列的諸多暗器,您小時(shí)候玩過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