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容“喪”情緒,人生不可“灰”生活。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呵護,各方負有培養(yǎng)學生一心向陽的責任。
持續(xù)的情緒低落,不想跟別人交流,默默流淚、體重突然增加或減少,時常感覺困但睡不著覺……這些從表面上看起來司空見慣的“喪”情緒,疊加起來可能說明已經(jīng)產(chǎn)生抑郁情緒,甚至是抑郁癥。
抑郁癥,就像感冒一樣常見。
2020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指出,18歲至34歲的青年是成年人當中最焦慮的群體,同時也是抑郁高發(fā)群體。
大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社會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
對于這種“心理的感冒”,陜西科技大學開設必修課,培訓班級心理委員,組建學生心理社團……通過多種方式,預防與干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影響一生的課程
伴隨著一首耳熟能詳?shù)那楦瑁娮有畔⑴c人工智能學院的戀愛課開講了。
你的戀愛是如何開始的?屏幕上赫然出現(xiàn)的幾個字,是平日少見的粉色。
輔導員胡亞華從自己的愛情故事入手,引起同學們的一陣歡笑。隨后,他邀請幾個正在熱戀中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經(jīng)歷。
“愛情的特征是平等性、專一性和社會性。”他引入正題,并用《簡愛》的臺詞、陶行知的名言和心理測試進行佐證。
層出不窮的新鮮名詞,搭配逗趣好玩的圖像,幽默風趣的風格,輔以科學有據(jù)的知識,各種元素巧妙混搭,成功燃起同學們的熱情。一些看似沒有答案的問題,在這里變得有跡可循,課堂上的一些情感觀點,也會引來同學們的熱烈討論。
其實,這堂戀愛課是必修課《大學生活心理學》中的一部分。
早在2005年,陜西科技大學就在全省率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模塊。對于學生而言,這是教大家正視心理問題的“播種課”。
包括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溝通等模塊的《大學生活心理學》,在大一上學期分16個課時進行,其中戀愛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內容。另外,學校積極開展翻轉課堂,在網(wǎng)絡平臺上選取國內知名專家心理育人課和學校錄制的精品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使用的教材,也是老師結合上課實際,根據(jù)身邊發(fā)生的學生真實案例自編的。
第一次接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校年輕的心理教育專職教師杜佳玉的壓力有點大,380人的大課,課堂紀律和出勤怎么保證?出乎意料的是,即使不點名,學生依然按時按點到教室,聽課也很認真。
為了滿足同學們的需要,學校還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其中有一門被大家稱為“陽光心理課”,是針對經(jīng)濟困難家庭學生開展的實用性課程。內容主要是積極心理學,小班授課,以活動體驗為主。
除此之外,學校還大量組織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讓心理健康和咨詢中心的老師走進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更是關系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重大命題。學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助益大學四年,甚至一輩子。”心理教育專職教師王慧芳說,開課后,學校心理健康和咨詢中心的咨詢量暴增,說明同學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
2020年11月,一名剛上大一的學生推開咨詢室的門,向心理老師董陽說出困擾自己兩個月的煩惱。
因為高考發(fā)揮失常,她離開家鄉(xiāng)深圳,遠離親朋好友,無法適應西安的生活習慣,萌生了退學的想法。入學兩個月內心糾結反復,又無處訴說。
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后,心理專職教師董陽安撫了她的情緒,又幫助梳理兩種選擇帶來的影響,讓學生自己對比權衡。幾次心理疏導后,她下定決心回家,重新參加高考。
高考前夕,這名學生給董陽發(fā)來了微信,“謝謝您,讓我鼓起勇氣,做了一次不后悔的決定。”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讓廣大學生更加健康陽光,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心理健康和咨詢中心主任董雪坦言,好的教育應該是培根鑄魂、啟智潤心,而中學階段過于關注學業(yè)成績,忽視了青少年的情感、志趣等精神成長,導致在大學往往會集中爆發(fā)一些問題。
為此,學校定期為全體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并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信息記錄。中心則利用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座談會等方式,對普查出的學生做好心理評估、預警和疏導,逐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學生要健康成長,家庭也是重要一環(huán)。每學期,學校會開展一次面向全體家長的培訓或專題講座,并***了八節(jié)心理課程,引導家長加強親子溝通,構建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思政課上,學生和老師積極互動
身邊的守護者
“通過班級心理輔導,我們總是努力讓身邊的每一位同學更加積極陽光。”設計與藝術學院的劉憶文說,自己當班級心理委員,就是單純地想幫助他人。
作為班委會成員之一,心理委員有著自己的職責,要為同學及身邊朋友,提供有關心理健康方面幫助。
為此,2021年剛入學,劉憶文就搞起主題團建,組織了一場“狼人殺”游戲。為了讓大家放下矜持,盡快熟悉起來,他還設計懲罰環(huán)節(jié),輸?shù)囊环揭硌莨?jié)目,人選由贏的一方指定,選過的人不能被再次指定。
班級心理委員于欣然平時注重觀察班里33個人的情緒變化,每周根據(jù)情況填寫班級“晴雨表”反饋給輔導員,以尊重、真誠、共情的態(tài)度,來達到朋輩幫扶的效果。
前不久,班里一個女同學和男朋友有些矛盾,心中郁悶。于欣然便陪她在宿舍樓下散心,直到女生情緒好轉才一起回到宿舍。
“我們首要的任務是傾聽。”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的石繼龍是宿舍長,他認為,宿舍長最清楚每個人的真實動向,是最小的學生干部,也是最龐大的學生干部隊伍,應該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幫助同學。
有人習慣早睡,有人在晚上玩電腦,類似的小矛盾在宿舍時有發(fā)生。石繼龍會分別做工作,再當面溝通解決問題,同學間的不愉快都能及時得到化解。
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的熱情和***,來源于不間斷的培訓。
學校專門印發(fā)了《班級心理委員工作手冊》《宿舍長心理工作手冊》等,并定期組織各種講座。培訓通常以學院為單位進行,內容也與所在年級特點有關,大一、大二主要是人際關系,大三、大四是職業(yè)生涯和考研焦慮等。
宿舍長、班心委解決不了的問題,最終會回到輔導員手里。
曾經(jīng)因為宿舍矛盾未能有效化解,一名女生被集體孤立。考慮到事情較為嚴重,輔導員胡亞華便出面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進行心理干預。
把宿舍六個人集中到一間空教室,胡亞華做主持人,邀請被孤立的女生先講述最近自己遇到的問題,再由舍友分別復述,達到共情的目的。
“我最近學習壓力太大,狀態(tài)不好。”這名女生沒有直說宿舍矛盾,是胡亞華沒有預料到的,但他還是不動聲色地觀察著。
隨后胡亞華拿出50多張色卡擺在大家面前,每人選擇三張卡片,代表自己最近情緒,并進行講述。第二遍再選擇三張代表愿望,談談原因。最后,大家把情感和愿望聯(lián)系起來,對目前的狀態(tài)進行打分。
“5分。”當女生做出回答,胡亞華便轉頭詢問其他舍友:“你們覺得該怎樣提高這個分數(shù)?”
大家沉默了片刻,便有人主動提出幫助女生輔導作業(yè)、陪她看電影等等。聽完大家的話,這名女生終于袒露心聲,把自己的不滿和難過都倒了出來。
輔導員成長體驗工作坊
一番放下芥蒂、打開心扉的暢談后,六個女生都掉了眼淚。走出教室,胡亞華提醒:“大家許諾提高分數(shù)的舉措,不如現(xiàn)在就去實現(xiàn)。”
在陜科大,像胡亞華這樣***的輔導員并不少見。每個二級學院都至少有一名心理專項輔導員,不少人還取得了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yè)指導師、陜西省團體心理輔導師的資格認證。
自助式治愈
最近,李甲發(fā)現(xiàn)班里的兩個同學不對勁。
了解后才知道,是辯論賽惹的禍,原本并肩戰(zhàn)斗的隊友,成了相看兩厭的冤家。
李甲分別找兩人溝通,并請大家喝奶茶,面對面解決問題。
手里的奶茶喝完,兩個人也握手言和。李甲是點心成長營的會長,參加的活動多、認識的同學多,經(jīng)常主動當“和事佬”,化解同學中的小問題小矛盾。
由于“電信”與“點心”諧音,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的心理協(xié)會,取名為點心成長營,意在點點滴滴、心心相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歲了,目前有500多名成員,是個名副其實的明星社團。
平時有同學向自己傾訴,李甲都會選擇當面聊,他主張一切線下解決,“文字是生硬的,難免形成偏見,往往見一面說開了,發(fā)現(xiàn)都是誤會。”在他眼里,幫助別人也能讓自己成長。
2020年,點心成長營編排了學校首個心理劇,主題是宿舍矛盾,分上中下三部發(fā)布在抖音平臺上。
“這個心理劇是在班心委們搜集信息、尋找實例后,共同討論決定的。”李甲說,內容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是同學們關注的熱點和敏感點。
2021年,電子信息與人工智能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等不少學院都開始編排心理劇。劇本內容包括家庭、戀愛、學習等各個方面,不僅表演者收獲滿滿,臺下的同學們也深有啟發(fā)。
除了宿舍長的身份,石繼龍還是班心委、校心理協(xié)會會長,他坦言:“我在高中階段是個典型的社恐,進入大學后強迫自己改變,沒想到越來越感興趣,助人的同時得到自助。”
曾經(jīng)外出學習時接觸到心理畫,石繼龍覺得是個了解同學心理狀態(tài)的好辦法,便主動搜集資料、閱讀相關書籍,還積極與***的心理健康老師討教。
知識、***和技巧,石繼龍都毫不吝嗇地分享給協(xié)會的每個人。每次學校組織班心委、宿舍長培訓,他都跑前跑后安排協(xié)調。他希望這些人,把自身的熱量傳導給身邊每個同學,“可能因為你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無形中拯救了身在苦海的那個人。”
現(xiàn)在,同學們的熱量,逐漸漫出校園,照耀更多的人。
2016年,機電工程學院的遇心公益團就開始進行校外實踐,以心理健康疏導為主,關愛留守兒童。團隊有固定成員有60多名,根據(jù)具體情況,還會在校園內招募志愿者。
每到暑假,遇心公益團便前往銅川市印臺區(qū)廣陽鎮(zhèn)留守兒童之家。
所有參與實踐的同學,出發(fā)前都經(jīng)過校內老師的指導,校外***機構的培訓,隨后才能開展十多天的系列心理援助。
“由于我們沒有心理學***背景,培訓時一遍遍模擬、找錯、復盤,就是想把這件事做好。”團隊的負責人孫權說,為了方便后來人繼續(xù)幫扶這些孩子,公益團挨家挨戶走訪,建立完善了留守兒童的育心檔案,持續(xù)關注并記錄每年的變化。
2019年,孫權發(fā)現(xiàn)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坐在角落,誰找她聊天都不開口,也從不參與游戲。大家每天變著法子和小女孩溝通,直到第七天的親情陪伴課,她終于開了口,慢慢開始加入活動。
第二年再次來到廣陽鎮(zhèn)留守兒童之家,孫權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女孩話多了,交了一些朋友,測評表上的數(shù)據(jù)也有明顯變化。
“其實是相互治愈的過程。”遇心公益團的孫婧璇,用這樣一句話總結活動的意義。
(當代陜西王雅張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