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人是西亞庫爾德斯坦地區的游牧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地區。在中東是一個人口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

基本信息
中文名庫爾德人外文名Kurds人種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地點西亞庫爾德斯坦地區分屬國家土耳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歷史沿革對于庫爾德人史前時期的情況,記載甚少,但其遠祖似乎在此高原地區生活數千年,庫爾德這一名稱可追溯至西元7世紀諸部落改宗伊斯蘭教之時。阿拉伯帝國后期,庫爾德人曾建立幾個封建王朝。其后,突厥人、蒙古人幾次侵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人聚居地被稱為庫爾德斯坦。這一地區原先大部分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世紀時,塞爾柱蘇丹桑賈爾首建庫爾德斯坦省。16世紀初~17世紀30年代,封建制度逐漸形成。

直至19世紀,庫爾德人在奧斯曼帝國境內仍保持半自治狀態,成為土耳其和伊朗兩國之間的緩沖地帶。此后,由于奧斯曼帝國崩潰,庫爾德人分屬于數國。xxx次世界大戰后,庫爾德斯坦被劃分到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黎巴嫩、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其中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占伊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是伊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一直在謀求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1920年簽訂的《塞夫爾條約》規定建立自治的庫爾德斯坦,但是此項條約始終未獲批準。1923年《洛桑條約》取代《塞夫爾條約》,但沒有提到庫爾德斯坦和庫爾德人。由此引起零星而短暫的xxx暴動,1931~1932年和1944~1945年在伊拉克的庫爾德斯坦發生激烈的戰斗。土耳其的庫爾德人受政府的特殊冷遇,政府試圖剝奪庫爾德人的身份而稱之為“山地土耳其人”。伊朗的庫爾德人也感到政府的強大同化壓力,并忍受著伊朗什葉派穆斯林多數派的宗教xxx。伊拉克的庫爾德人遭到文化壓抑比較少。1958年伊拉克王朝被推翻,新政府未能滿足他們的政治權利和社會福利等愿望。1970年新的復興黨政府允許伊拉克的庫爾德人有限制的自治。1988年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受到伊拉克的武力攻擊,許多人被迫逃離伊拉克。1980年至1988年的兩伊xxx和1991年的海灣xxx期間,伊境內的庫爾德人曾趁機舉事試圖脫離伊拉克,但相繼遭到伊政府軍的嚴厲鎮壓。1991年5月,美、英等國以保護庫爾德人為由,在伊領土北緯36度以北劃出了一個面積為4.4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安全區”,禁止伊飛機或軍隊進入。伊政府因此失去了對北部庫爾德人地區的控制。美、英、法在伊北部建立“安全區”后,“庫民黨”和“庫愛盟”兩派曾達成分享權力的協議,伊北部局勢一度出現緩和。但自1994年以來,兩派因權力分配不均多次發生xxx沖突。1992年5月,“庫民黨”和“庫愛盟”舉行歷史上首次選舉,6月成立議會,7月組成政府,但未得到伊中央政府的承認。2001年1月,雙方進一步達成有關相互減少對峙兵力、提供交通便利等協議,簽訂了關于加強安全合作的聯合公報。同年11月,薩達姆也曾表示愿同庫爾德人以對話方式解決問題。“倒薩”運動以來,美國一直寄希望于利用庫爾德人幫助推翻薩達姆政權。2015年11月26日,美軍士兵正在敘北部靠近土耳其邊境的城鎮科巴尼,幫助培訓庫爾德人xxx,以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分布范圍
庫爾德人主要分布在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地區。東起伊朗的克爾曼沙阿,西抵土耳其的幼發拉底河,北至亞美尼亞的埃里溫,南達伊拉克的基爾庫克,遠及敘利亞的阿勒頗。分屬土耳其(45%)、伊朗(31.2%)、伊拉克(22.4%)和敘利亞(4.9%),少數散居在黎巴嫩、阿富汗、約旦等國。庫爾德人在伊拉克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包括杜胡克、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以及基爾庫克、摩蘇爾和迪亞拉省地區,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0萬。這里地勢險要,石油產量占伊全國一半以上,而且農、牧產品豐富,有“谷倉”之稱。庫爾德人主要以農牧業為生,隨著石油工業的興起,已有部分庫爾德人成為石油工人。庫爾德人有著強烈的民族獨立愿望。1958年伊拉克共和國成立后,庫爾德人同伊政府進行過多次談判。1970年3月,伊政府與庫爾德民主黨簽訂和平協定,規定四年內給予自治,但庫爾德人認為伊政府在4年中只給了他們有限的自治。1975年3月,庫爾德人和伊政府曾達成協議,建立了包括蘇萊曼尼亞等三個自治省在內的伊拉克北部自治區。
軍事
伊北部庫爾德地區主要有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兩大軍事xxx組織,它們為控制該地區爭斗了20多年。

盡管長期在世界占有特殊領域,庫爾德人卻從沒取得民族國家的地位,但是他們具有出名的軍事才能,在許多軍隊中成為有成就的雇傭兵和職業軍人。在西方世界最聞名的庫爾德人薩拉丁(Saladin),代表了庫爾德人的軍事聲譽。傳統的庫爾德社會是以部落為主要單位,其領袖稱為謝赫(sheikh,即酋長)或阿迦(aga, 即統帥),仍握有穩固的統治權。然而,非部落化進行得很快。文化語言他們是跨國的民族和語言集團,居住在土耳其東部托羅斯(Taurus)山地、伊朗西部札格洛斯山地、伊拉克北部和鄰近地區。大部分庫爾德人住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的接壤地區。庫爾德語是一種接近波斯語(Farsi)和普什圖語(Pashto)的西部伊朗語言。總人口約3000萬,其中包括聚居在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庫曼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地的庫爾德人。居住在山區的庫爾德人以游牧為主,飼養綿羊、山羊、黃牛和馬,并織地毯、伐木材、制皮革;平原的庫爾德人以農業為主,多種大麥、小麥、玉米、稻谷、煙草和棉花,并經營果園。xxx次世界大戰后,嚴格規定的國家邊界阻礙了牧群的季節性遷移,迫使庫爾德人定居耕種,另一些人則從事非傳統性的其他職業。由于有關國家政府多迫使庫爾德牧民定居,棄牧就農者日眾。自伊朗、伊拉克石油工業興起,庫爾德人中又出現了石油工人。但無論游牧或定居,庫爾德人仍保留著許多部落制殘余,由酋長統率,土地為貴族所有,向佃戶收租。多數酋長系牧民出身,少數受過教育。庫爾德婦女不戴面紗,與外客自由交談,能參加管理工作。文學歷代庫爾德人用波斯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或庫爾德語寫作,有詩集、故事集、歷史書多種。詩人富祖里的詩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1897年出現xxx份庫爾德文報紙,斷斷續續出刊到1902年,1908年在伊斯坦布爾復刊,同時還成立xxx個庫爾德政治俱樂部和一個隸屬于它的文化協會;xxx次世界大戰時這份報紙又在開羅恢復出版。宗教信仰大多數庫爾德人是遜尼派穆斯林,他們帶有神秘的、異端的本地教派特點。庫爾德人通常是同族結婚。在非都市地區,結婚年齡,通常男子為20歲,女子為12歲。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組成。伊斯蘭教法律所允許的一夫多妻制有的仍在實行,不過為土耳其的法律所禁止。庫爾德族的婦女(在公開場合中比土耳其族和波斯族婦女活躍)和庫爾德族的男子一樣,都享有都市教育和工作的機會。

政治主張
國家主義
這是結合多種因素而發展的一種新現象,其中包括英國人傳入的私有財產觀念、傳統的庫爾德斯坦被近代鄰國所瓜分,以及英、美、俄三國在波斯灣地區利益的影響。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與小部分庫爾德人知識分子所發展的國家主義運動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庫爾德人的國家主義。
自治國
2014年1月,在敘利亞的庫爾德人宣布在敘利亞北部建立“自治國家”,與土耳其接壤的卡米什利市作為“自治國家”的“首都”,埃克雷姆·海佐為“自治國”的總統。人口總人口大約2800萬到3500萬亞洲土耳其14,000,000-19,500,000伊朗5,400,000–7,500,000伊拉克4,500,000–7,000,000敘利亞1,300,000-2,000,000阿富汗斯坦200,000阿塞拜疆150,000-180,000黎巴嫩80,000亞美尼亞50,000格魯吉亞40,000-60,000土庫曼斯坦50,000歐洲德國750,000法國135,000瑞典130,000英國90,000荷蘭75,000瑞士70,000比利時60,000奧地利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