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相信到目前為止很多朋友對于尊老愛幼的故事和尊老愛幼的故事名稱有哪些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分享尊老愛幼的故事相關的知識點,文章篇幅可能較長,大家耐心閱讀,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孔融讓梨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后兼領青州刺史。
1、漢文帝親奉湯藥?
漢文帝劉恒,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恒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后,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間,劉恒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后,才讓太后服用。
2、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3、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4、黃香尊老愛幼
黃香,東***,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
冬夜,天氣寒冷。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里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后,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5、孟子訪齊
有一天,孟子來到了齊國,見到了國君齊宣王。
齊宣王說:“請問夫子,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法寶。”
孟子誠懇地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這一點,統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轉動東西那樣容易。”
“怎么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請夫子解釋一下。”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
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齊宣王聽了,不覺點頭信服。
拓展資料:
尊老愛幼,其中“尊老”指的是尊敬長輩,“愛幼”即愛護晚輩;形容人的品德良好。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但現今中國社會不缺乏尊老思想,卻缺乏愛幼思想,經常強調尊老愛幼的人實際上只想表達“尊老”,而不是表達“愛幼”。我們要弘揚“尊老愛幼”優良的傳統,為新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樣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二、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三、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四、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五、涌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例如讓座位、扶老奶奶老爺爺過馬路、幫助叔叔阿姨。只要每一個都能尊老愛幼,那世界就會是充滿樂于助人的,在每一個地方都能感到幫助別人和幫助自己的快樂。
正文:
我不光孝敬家里的老人在外也是時刻關心身邊需要幫助的老人。有一次在上班的途中,我急匆匆地走上車,看見車上擠滿了人,只好站一站了,一會兒就到了。
過了一會兒,到了小尖時,突然從車站走上一位80多歲的老爺爺,本來有一些人下車了,我剛找一個位子坐下,看見老爺爺緩緩地向我走來,我什么話都沒有說,主動讓位子給老人坐,老爺爺看見了,坐在位子上連忙說聲謝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覺得這種境界是幫助人們的源泉,只要記住這句話,那世界就會出現許多好心人,來幫助一些幼小的、年老體衰的老人,使這些人感到社會的溫暖。希望每個人都從小事情開始做起,從一點一滴坐起。能幫助更多地人。
尊老愛幼的發展:
1、尊老愛幼是我國優良的道德傳統的精華。尊老愛幼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于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2、尊老愛幼起始于原始社會,當時生產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內部為了人類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續,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和尚無勞動與生活能力的小孩都一樣分配勞動果實,實行義務撫養。由此逐漸形成的這種樸素的道德觀念,被繼承下來。
3、從原始的社會,就已有了尊老愛幼的思想,這使人聽起來感到非常的高興,從中也可看出人性的善良。“尊老愛幼”有著她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項傳統美德一定會被我們永遠的繼承下去。
1、主席敬酒
1959年***同志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中的老人來吃飯。他給老人們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主席立即回答說:“敬老尊賢,應當應當。”
2、《祭母文》
1919年,***的母親患腮腺炎。在長沙讀書的***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趕,想接母親去省城治病。可是因并發其他病癥,毛文氏--文其美還是離開了人世。***萬分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幅靈聯。
一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另一聯是:“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從這兩幅聯中,看到***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受,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3、外交部長洗尿褲
那是1962年的春天,陳毅隨總理出訪回到四川,途經成都去看望80歲的母親,正逢剛把失禁后的尿褲換。陳毅拿起尿褲:“小時候,您給我洗了無數次尿褲,今天就讓我也給您老洗一件”。洗啊洗,洗得春花把頭點:外交部長洗尿褲,傳統美德傳千年。
4、漢文帝親奉湯藥
漢文帝劉恒,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于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恒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后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后,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后患病三年間,劉恒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文帝都要先親自嘗過后,才讓太后服用。
5、朱老總孝敬雙親
朱德總司令對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皆碑的。他幼年在家時,對父母就非常敬重老順。鄉親們常對他贊不絕口。他后來從軍當上軍官,向父母寄物匯款克盡孝道。參加革命后,當了總臺令,指揮千軍萬馬對敵作戰,但他仍然掛念家鄉的親人。當他得到母親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寫了感人肺腑的《母親的回憶》,以寄托他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中國古代24個尊老愛幼的成語故事
有:舜孝感動天,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郯子鹿乳奉親,老萊子戲彩娛親,董永賣身葬父,丁蘭刻木事親,江革行傭供母,陸績懷橘遺親,郭巨埋兒奉母,黃香扇枕溫衾,蔡順拾葚異器,孔融讓梨,姜詩涌泉躍鯉,王裒聞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臥冰求鯉,吳猛恣蚊飽血,楊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筍,庾黔婁嘗糞憂心,朱壽昌棄官尋母,黃庭堅滌親溺器。
一、黃香尊老愛幼
黃香,東***,少年時就善于寫文章,當時的人稱頌他:“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但黃香最難能可貴的,還是他很小就知道孝敬父親。
黃香9歲時母親去世了。
他十分悲傷,就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到父親身上。
冬夜,天氣寒冷。
黃香就先鉆到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才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夏天夜里很熱,黃香就手執蒲扇,對著父親枕席使勁扇著。
黃香長大后,朝廷覺得他是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
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苦不堪言。
黃香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災民,百姓沒有不感動的。
二、孔融讓梨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
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
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
三、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楊豐(有可能是三國時期之后改名楊豐的游俠楊阿若)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躥出一只大老虎,撲向楊豐,一口將他叼住。
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
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么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
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難。
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并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
四、臥冰求鯉
父母有病,他日夜照顧不得休息。
有一次繼母一心想吃活魚,當時天氣寒冷,河面結冰,王祥脫下衣服,準備破冰去抓魚。
冰面自動破開,兩條鯉魚從水中躍出,王祥就把它們拿回家(做給母親吃)。
繼母又想吃烤黃雀,又有幾十只黃雀飛進帳子里,他便拿去供奉繼母。
同鄉人都感到驚奇而感嘆,以為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的緣故。
五、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
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關于尊老愛幼的故事的內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