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十四五”時期,保險業助力推進醫養結合有望打破人才瓶頸。國家衛健委近日發布的《“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人才隊伍建設。
護理人才匱乏制約行業發展
近年來,醫養結合成為保險業參與完善居民養老服務保障的重要切入點。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長期護理保險國家試點城市增至49個,參保超過1.4億人,累計160萬失能群眾獲益,年人均減負超過1.5萬元。截至2021年11月底,保險機構還在全國34個城市布局養老產業,累計提供超過13萬張床位,保險養老社區逐漸成為行業推進醫養結合的重要名片。
但是,在保險業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和開發布局養老社區的過程中,護理人才隊伍短缺,正日益成為突出的制約因素。
“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龐大,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突出特點之一。目前來看,無論是保險機構自己開發的養老社區,還是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過程中開展合作的護理機構,普遍存在著硬件設施配置相對完善但護理服務跟不上的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護理人員缺乏。”某養老保險公司江蘇省分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現有醫護人員的數量很難滿足龐大的潛在需求。以長期護理保險為例,我國尚未建立針對長期護理保險醫護人員的系統培養、培訓規劃。長期護理保險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對從業人員具有很高的***要求,***人才的匱乏,直接制約著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進一步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研究院研究員孫潔表示,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普遍存在招人難、人才流失嚴重、護工多為***人員、工資待遇低、***性不強以及服務能力較弱等問題,護理服務質量亟待提高。此外,由于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能力不高,難以吸引社會人員從事護理工作。相關調查顯示,有的試點地區護理人員中,初中或小學文化水平占90%;多數地區護理人員年齡偏大,45歲至59歲的護理人員占75%。
保險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護理人才招不來、留不下、缺培養的問題。相關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接受養老職業教育的學生到崗后流失率普遍較高,護理人員流動性較強。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專員陳軍廷看來,針對存量護理人員,還存在著繼續教育培訓缺失問題。雖然大部分保險公司投資的養老社區要求護理人員持證上崗,并且接受過規范的崗前養老護理培訓,但保險公司對護理人員在職期間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有所忽視。
多點發力健全人才隊伍
人才是解決醫養難題的重要發力點,也是推進醫養結合的關鍵突破口。有鑒于此,《規劃》提出,鼓勵醫學院校和職業院校設置老年護理、康復、安寧療護、老年服務、醫養照護與管理等相關***,加大老年健康和醫養結合服務人才培養力度。《規劃》還表示,健全醫養結合人才繼續教育,實施醫養結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到2025年培訓醫養結合機構衛生技術人員不低于10萬人。
針對老年群體突出的護理需求,《規劃》還提出,擴大醫療護理員隊伍,探索建立醫療護理員分級管理制度,協助推動各地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等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
陳軍廷認為,保險公司可從提高增量、盤活存量的角度切入,解決人才難題。具體而言,保險公司可與職業學校合作,采用訂單式培養人才方式,并***自身擁有的實體養老社區作為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帶薪實習場所,增加其對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的熟悉度,提升人員與崗位的匹配度。同時,加強與高校的聯動,成立老年學、護理學***科研活動基地,從中遴選適合的管理人才。此外,利用區域經濟階梯差,在中西部、農村地區招聘優秀的養護人才。
記者從中國人壽了解到,其所屬院校保險職業學院專門設立了康養護理***。2021年底,該學院學生在民政部和人社部聯合舉行的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中國人壽也表示,未來,保險職業學院將積極以訂單培養的方式持續向養老服務機構輸送緊缺的***人才。
從存量提質的角度看,陳軍廷表示,保險公司可與醫院、康養機構等***機構定向開發培訓課程,提供全職業周期培訓,不斷提高養護人才的***知識與操作水平。與此同時,建立科學、可量化的績效考核體系與薪酬激勵機制,充分尊重護理人員的勞動價值。此外,還可深化與外部醫院的合作層次,承接部分執業醫師、護士到養老社區設立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促進醫療資源配置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