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什么時候木薯,以及木薯幾年生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木薯種植時間:
根據木薯的生育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一般在2、3、4月份氣溫穩定在14℃以上時,土壤水分適當,便可下種,到年底至翌年便可收獲。
長成、收獲時間:
木薯是多年生植物,無明顯成熟期,生產上所說的成熟期是指一年之中塊根的產量和淀粉含量達到最佳時期。一般春植木薯到當年11月份至翌年1月份便可收獲但木薯的塊根內含淀粉多,不耐貯存,收后3-7天便變質腐爛,因此應及時送廠或加工制成干片。
栽培技術:
一、選用良種
木薯可能為墨西哥猶加敦的瑪雅人首先栽培。切莖栽培,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土壤環境,選擇適于本地區栽培的高產高粉良種,是木薯優質高產栽培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前適宜于我區種植的木薯良種很多,如SC205,SC124,GR911,還有南洋紅,南植188等,適應性強,豐產性好,一般畝產鮮薯2000-3000千克,科學種植可達5000千克以上。
二、深耕整地
雖然木薯種植很粗放,都可以獲得產量,但欲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必須要按木薯的生育特性,為其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由于木薯是塊根、深根作物,一般塊根入土深達25-30厘米以上。因此,整地必須深厚,松碎,才能有利于塊根的生長。一般要求深耕25-30厘米,不能淺于20厘米。實際上,不易做到,這樣要用機耕,甚至大型機耕,才能滿足要求,尤其是山地。可以通過多次淺培土來彌補,但要注意排水,不能積水時間過長。
三、種植形式
木薯種植簡單,有多種種植形式。可以平地開溝種植,挖穴種植,也可以起畦種植。主要是根據當地的地形、地勢、土層厚薄、排水條件、種植規模、管理能力等決定。一般來講,地勢平坦、坡度小、排水不良、低洼易澇、土層薄、耕層淺的地塊應起畦種植,起畦的高低也隨排水等情況而定;而對于土層深厚、松軟和準備間種花生、黃豆的可以用平畦,坡地上則應橫坡起畦,以利于水土保持,防止雨水沖刷,土壤流失;而地勢高、坡度大、干旱、排水良好、土層厚、耕層深的地塊可以不起畦。
四、種莖的選擇和處理
1、選種:木薯通常用莖部繁殖,其中主莖下段萌發力強,發芽粗壯、整齊、產量高,優于中段,更優于稍段和分枝段。上年種植收獲后的老種莖也可作種。種后產量比稍段和分枝段都高。所以選種時,應首選主莖下段,其次選中段和老種莖,一般用稍段和分枝段作種發芽率低,缺株多,最好不用或少用。選擇種莖的一般標準是:
(1)莖圓而粗大、節密、無病蟲害、無損傷、色澤鮮明;
(2)新鮮,斬斷切口時有乳汁流出;
(3)芽點圓潤,突出明顯。
2、株條長度:一般以13-17厘米為佳,短種莖有給結薯集中,薯塊粗大,抗風力強的優點,但發芽滿腔,缺株多;長種莖則發芽快,出芽率高缺株少,幼苗粗壯、整齊、莖葉長勢好,但后期易倒伏,粗根多,結薯短小,產量低。因此要根據土質、氣候、種植方式、種莖來源而定。在種莖不足、土壤肥沃、疏松、不易干旱的情況下,可用短些的,反之則用長些的。
3、斬種:種莖在種植前要用利刀斬種,在兩個莖節之間斜向斬下,使切口的周邊比較長,以增加發根數和結薯數。在斬種時要防止損傷和裂莖。當天斬的種莖當天要種完,以免缺水過多影響發芽。
4、浸種和消毒:可以有利于出苗、壯苗和育苗。可用沃田寶加入0.01%高錳酸鉀,兌水400倍,浸種10-15分鐘。
五、栽種方式
木薯的栽種方式隨條件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平放、斜插和直插三種。
(1)平放:將種莖近似水平放埋于植溝或植穴中。它可四周結薯,水平分布,易獲高產。宜種于表土淺瘦、疏松、底土粘重的地方,但由于種莖全埋于土中,通氣性差,發芽困難,易引發缺株,另外抗風能力差。
(2)斜插:將種莖長度的2/3與地面呈15-45度角埋入植溝或植穴里。它出苗快、出苗率高,但結薯多向一個方向伸展,收獲高但抗風力不高,宜在濕度大和起畦的地方用此法。
(3)直插:將種莖的2/3垂直插入土中,只留1/3露出表土。它出苗早而齊,結薯多但不均勻,由于入土較深,抗風抗旱好,收獲難,花工多,宜于土壤深厚、起畦情況下采用。
(4)種植密度:一般按品種特性、氣候、土壤質地、水肥條件等而定。一般為0.8×0.8或1×1米,棵行距二穴二苗,畝植1000株左右為宜。種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枝葉狹長,節間加長,莖細薯小,產量低。疏栽可以提高單產,但由于株數不夠,總重量不高。一般土壤肥沃、施肥高、管理水高的間種可種稀些,反之則密些。
六、栽種時間
根據木薯的生育特點,結合當地的氣候、環境,一般在2、3、4月份氣溫穩定在14℃以上時,土壤水分適當,便可下種,到年底至翌年便可收獲。
七、栽種***
木薯塊根淺生好氣,深植、厚覆土不利于塊莖出苗和生長及膨大。覆土深的種薯下端結薯少,而多在主薯靠近地面處長薯,同時主莖在入土深處甚細小,而近地處才大起來。反之,當覆土淺時(一般4—6cm)結薯多,在種莖的下端,其主莖入土深處反而粗壯,所以,木薯宜淺種、淺覆土,一般培土高6cm左右。平地風大處可培土多次,培土可高至12-15cm。有大風地區,8-9月份仍需在行間取土,培在木薯根部。
八、田間管理
木薯種植雖然粗放,但要獲得高產、優質、高效,必須重視田間管理,根據木薯的生物特點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制造良好的環境才能獲取。具體做法如下:
(1)保證全苗木薯株行距較大,所供的營養面積也大,缺苗則影響總產量,因此及時查苗補缺是確保木薯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所以種后要及時檢查,看是否有漏種、漏覆土的,并及時處理,一般植后20天左右要到田間進行查苗,并及時補缺,不可太遲。
(2)間苗當苗高至15-20cm時,對多苗的穴進行選苗間苗,一般每穴只選苗粗壯苗1-2苗,能自然出芽2-3苗的,將來產量最高。
(3)施肥木薯雖然耐瘠,但要獲得優質、高產,必須進行施肥。經科學認證,每生產1000kg木薯莖塊,必須從土壤中吸收純氮3.75kg,純磷1.75kg,純鉀8.75kg,純鈣1kg和純鎂及有關硼、鋅、鉬等微量元素。因此種植木薯最好用農家肥做基肥,作全部肥料的一半,另一半在植后兩個月內施完。若是沒有那么多農家肥,實踐證明可用土壤調理劑沃田寶與氮、磷、鉀商品肥拌勻自配木薯專用肥,最為實惠。一般畝產3500-4000kg,可用高濃度沃田寶3-4kg、尿素20kg或碳銨50kg鈣鎂磷肥50kg和氯化鉀20kg,分壯苗肥、結薯肥和壯薯肥三次施入,其中壯苗肥占20%,結薯肥占40%,其余40%作壯薯肥。肥料應據總莖10-15cm,深12-15cm。也可分基肥、追肥兩次施用,其中基肥40%,追肥60%。由于木薯長根慢,幼根的吸收力弱,所以齊苗后應對其進行頁面噴施2-3次,可用沃田寶進行,每7-10天噴一次。每箱水用25-50克,以促根催莖葉為結薯基礎。
九、施肥特點
木薯耐瘠性強,這主要是由于它的要系深扎土壤中,吸收養分的能力很強,據測算,每667平方米(每畝)產木薯825千克,需氮素7.2千克,磷酸1.35千克,鉀素11.25千克。氮磷鉀之間比例為5:1:9。木薯吸收氮素的時間早、吸鉀次之,吸磷最遲,因此在施肥上應注意質量和時間。除氮磷鉀外,有的地方施鈣、鎂、硼、銅、錳、鋅、鈿等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增產效果。
十、科學用水
木薯雖然耐旱,忌積水,但長期干旱尤其是在植后60-70天木薯塊莖形成期缺水,勢必影響其對營養的吸收,從而對其生育生產產生障礙,而影響產量。所以此時注意及時供水,保持土壤濕潤。
十一、植株調整
木薯的塊根生長與其莖葉的生長成正相關,但過多的莖葉不但影響透風透光,降低光合效率,而且耗費大量的營養,致使塊莖無法得到足夠的營養供應而影響結薯。因此必須進行人工植株調整,平衡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但摘頂芽與否,應視品種特性、株行距和生長勢的強弱而定。凡分枝部位較低的無必須摘頂;分枝少或分枝慢的的直立型的品種才有必要進行摘頂,以促分枝;若植株間空隙較大則應摘頂以促分枝,長枝葉,增加受光;但若枝葉過多過密,則要適當摘頂,疏枝葉來抑制共生長,以利于結薯。
十二、病蟲害防治
1、病害:木薯一般蟲害較少,主要病害有:
(1)細菌性枯萎病:這是危害木薯最嚴重的一種病害。其最先危害成熟的葉片,然后由下而上擴散,先侵染葉緣或葉尖,出現水漬狀病斑,常溢出黃色乳狀物,然后迅速擴大直至枯萎,直至全株死亡。
(2)細菌性角斑病:發病時葉片各部出現水漬狀的角斑,可見黃色乳狀物。病斑開始是黃暈狀,后變黑褐色,造成葉片變黃而脫落。
(3)褐色角斑病:發病時葉片兩面出現不規則的褐斑,嚴重時葉片變黃,干枯脫落。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用藥。
2、蟲害危害木薯的蟲害主要有木薯單爪螨、綿粉蚧、威廉期花薊馬、煙草粉虱、紅蜘蛛、大頭蟋蟀、白蟻和金龜子,應注意防治,及時用藥。
3、鼠害木薯的鼠害相當嚴重,尤其在山區,除投藥防治外,還要清理田園,鏟除周邊雜草,讓鼠無處可躲。
十三、木薯的收獲
木薯是多年生植物,無明顯成熟期,生產上所說的成熟期是指一年之中塊根的產量和淀粉含量達到最佳時期。一般春植木薯到當年11月份至翌年1月份便可收獲但木薯的塊根內含淀粉多,不耐貯存,收后3-7天便變質腐爛,因此應及時送廠或加工制成干片。
十四、木薯的間作套種
木薯株行距大,前期生長慢,可用于間種、套種如花生、黃豆、西瓜等作物,不但能增產增收,而且能減少雜草,培肥地力,對木薯生長有利。
木薯一般是在每年的二月三月或者四月份的時候種植,當然不同的地區可能種植的時間或有點不同,因為木薯需要在十五度以上的一個環境中才能生長,如果低于這個溫度就會凍傷或者凍死,所以第一年種植收獲完畢等到冬天休眠期的時候要給它做保溫處理。
供你參考
木薯于19世紀20年代引入我國,首先在廣東省高州一帶栽培,隨后引入海南島,現已廣泛分布于華南地區,以廣西、廣東和海南栽培最多,福建、云南、江西、四川和貴州等省的南部地區亦有引種試種。
據廣東高州縣《縣志》(1889年重修本)“有木薯,道光初(道光元年即1820年),來自南洋”的記載。梁光商等人認為,木薯是在1820年前后首先引入我國廣東省栽培的,但最早有記載木薯的書是1840年林星章等編寫的《新會縣志》,該書對木薯的形態、種植、使用等都做了簡單記述。在太平天國時代(1851—1863),木薯已在粵東一帶廣為栽培,并開始進入了農貿市場,當時出版的專輯《種木薯法》(梁延東,1900),對木薯形態特征,水土保持,種植***,收獲和品種,留頭縮根,加工計劃等方面都作了扼要的描述,說明當時對木薯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縱觀我國木薯的發展歷史,認為“有木薯,道光初,來自南洋”,是可信的。當時華南地區到南洋謀生的人不少,木薯可能是在這一期間傳入我國的。
我國木薯的試驗研究工作,當以1949年之前的廣東省農林試驗場為最早,該場在1914—1919年,曾進行品種收集、評選、宿根、制粉和塊根營養成分分析等試驗。1940—1944年,李西開、黃瑞綸等人在廣西柳州沙唐的廣西農事試驗場對木薯氫氰酸的分布、含量及其清除以及品種觀察和栽培技術等進行了集中和專門的研究,并發表了“木薯毒素之研究”的專論。新中國成立后,梁光商等人于1957年在廣東開始了木薯的選育種工作;1959年以后,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開始對木薯的種植***,快速繁殖,輪種間作,種莖貯藏,雜交育種以及北移栽培等進行了廣泛的試驗研究,在溫健教授的主持下,育成和推廣了食用良種木薯華南6068,同時摸清了我國適宜栽培木薯的地理區域和氣候條件,指出我國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長江流域地區,年平均氣溫18℃以上,無霜期8個月以上的地區都可栽培木薯。現以廣東、廣西、海南栽培最多,臺灣、福建、云南次之,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等亦有少量試種。目前廣東、廣西和海南等有關農業科研單位已開設木薯研究課題,進行木薯種質收集、保存、評選和育種栽培,深度加工等研究工作,已育成一系列優良品種,如華南124、華南205、華南6068、華南5號、華南6號等,為我國木薯的品種更新,實現良種化提供新的品種資源。
一般木薯是在冬至左右收割,但你說初種那必須明年才能收割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