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于龍抬頭是幾月幾日和2021年龍抬頭是幾月幾日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龍抬頭是公歷的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于時令的反映,其來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
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剪頭發。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褒執ь^”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
“龍抬頭”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抬頭的習俗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古人認為土生萬物,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
人們認為土地公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在中國南方地區,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土地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處于重要地位,不但家族大,而且分布廣。
在居家中有居家土地神,村屯有村屯的土地神,城市有城市的土地神,有的將土地供奉在家中,有的供奉在門口,有的則供在村落的社廟中??傊恋厣竦穆氊熅褪潜S又环酵恋刂畠鹊娜宋锟堤?,人口清潔,出入平安了。
2021年龍抬頭是農歷二月初二,陽歷3月14日,星期天。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又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時稱為挑菜節。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在來年里能夠打豐收,順順利利。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二、龍抬頭為什么要剪頭發?
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俗話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p>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
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
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發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三、龍抬頭的風俗有哪些?
1、祭社神: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也是土地公的誕辰,在南方,人們都會在這天祭祀土地神,虔誠祈禱保佑這一年五谷豐登。
2、吃龍食:吃龍食,就是在農歷二月二日那一天,北方人們會吃一些名字里帶有“龍”的食物。一般吃龍食分為,春餅為“吃龍鱗”,面條為“吃龍須”,餛飩為“吃龍眼”,餃子為“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蔥餅為“撕龍皮”。
3、采龍氣:早上5點到7點之),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寓意著吸收龍氣。
4、引錢龍:在華北,人們會選擇一棵大樹,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把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大家把這叫做引錢龍。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豐收;二是龍來了,害蟲就躲起來。
除了這些風俗外,龍抬頭日當天也要許多禁忌避諱,如家中忌動針線、忌擔水、忌諱蓋房打夯等。再過幾天便是龍抬頭了,龍抬頭是節日的歡慶,是春耕的開始。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相信很多年輕人都不曾聽說,土流網小編希望通過此文,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導讀:二月二龍抬頭,這個節日出現在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大家在這天要理發,吃龍食,把二月春天的氛圍搞起來,讓大家見識到春回大地,萬物萌發的景象。那么,二月二為何叫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是什么呀?和我一起去查詢了解下吧。
二月二為何叫龍抬頭
農歷二月二被稱為“龍抬頭”日,其實質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學說以及農歷的節氣說有關。根據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季節為春,其星象為青龍。春天又分為三個月: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和季春之月,大體上講,農歷正月為孟春之月,二月為仲春之月,三月為季春之月。
孟春之月是青龍沉睡未醒之月,天道未改,仍需延續冬季閉藏之道。《禮記·月令》云:“(孟春之月)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敝俅褐碌墓潥夥煮@蟄和春分,驚蟄是青龍初醒而未興之時,春分則是青龍興而出達之時。《禮記·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始電,蟄蟲咸動,啟戶始出。”“日夜分”就是指春分前後,陰陽各半。驚蟄在春分之前,雷欲發聲,蟄蟲初醒抬頭,將啟戶而出也,而春分正是蟄蟲咸動,啟戶始出之時。季春之月,青龍顯于外,正是升騰變化最劇烈的月份?!抖Y記·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不可以內?!奔敬褐?,蟲草萬物幾無內者,皆乘時變化,不斷壯大。
農歷二月初二,大體在仲春之月,節氣為驚蟄,為青龍初醒抬頭,但還未出而奮發之時。龍本是一種虛擬的動物,為鱗蟲之長,用來象征萬物的變化。事實上,龍就是變化當中的萬物的象征,無論是屈曲生長的草木,還是蠢蠢欲動的蟄蟲,都是龍的形象,是生機和活力在大自然中的一種展示。驚蟄者,蟄蟲動而如受驚之狀,龍醒而抬頭矣。古人以農歷二月二為節日,用來紀念這種陰陽調和、萬物萌動、生機勃勃的景象,故謂之“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是什么呀
民間說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故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專家說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愿望。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抬頭古詩
《二月二日》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和夢得洛中早春見贈七韻》白居易
眾皆賞春色,君獨憐春意。
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
燭余減夜漏,衾暖添朝睡。
恬和臺上風,虛潤池邊地。
開遲花養艷,語懶鶯含思。
似訝隔年齋,如勸迎春醉。
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二月二日》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二月一日作》白居易
園杏紅萼坼,庭蘭紫芽出。
不覺春已深,今朝二月一。
去冬病瘡痏,將養遵醫術。
今春入道場,清凈依僧律。
嘗聞圣賢語,所慎齋與疾。
遂使愛酒人,停杯一百日。
明朝二月二,疾平齋復畢。
應須挈一壺,尋花覓韋七。
《木蘭》李商隱
二月二十二,木蘭開坼初。初當新病酒,復自久離居。
愁絕更傾國,驚新聞遠書。紫絲何日障,油壁幾時車。
弄粉知傷重,調紅或有余。波痕空映襪,煙態不勝裾。
桂嶺含芳遠,蓮塘屬意疏。瑤姬與神女,長短定何如。
《偈》釋志端
來年二月二,與汝暫相棄。
燒灰散長江,勿占檀那地。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張耒
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魏了翁
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
誰為貧軀竟難逐,素為富逼豈容辭。
貧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為。
里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
《撐腰糕》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
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七絕·全唐詩》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相關說明
古時我國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
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我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龍抬頭(中國傳統節日)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日),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褒垺敝傅氖嵌怂拗械臇|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在仲春卯月初,“卯”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于地表上,嶄露頭角,為生發之大象。在農耕文化中,“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驅邪攘災、納祥轉運的日子。
龍抬頭”源于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褒執ь^”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并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后。“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龍是神話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來象征祥瑞。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由于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