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駱軼琪
編輯/張偉賢
無論是一二級資本市場,還是部分芯片廠商近期披露的業績預告都顯示出,受需求端影響的半導體市場正迎來周期波動的轉折時期。
記者查詢半導體上市公司的2022上半年業績預告發現,出現業績預減的公司都多少會提到,受“消費電子市場需求不景氣”、“宏觀市場消費疲軟”等因素影響,但同時還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這些公司多為芯片設計類公司。
而業績有較大幅度增長的,一部分是包括設備商、IP商等在內的半導體上游產業鏈企業,一部分則是業務部署相對分散、或重心多在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的公司。
CINNOResearch半導體事業部總經理ElvisHsu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國內廠商當務之急是提升自身研發能力、往中高端產業轉型,并建立上下游供應鏈的完整性和多元化,以期降低本身風險、提高公司競爭力。”
經歷了2020-2021年持續的芯片供應緊張行情后,如今的消費級市場需求退潮令一眾芯片供應商正面臨壓力測試:如何在業績承壓行情下持續投入、繼續發力中高端市場,又是否能夠在行業低迷期覓得優質收并購標的持續發展——這些都成為眼下重要的成長命題。
預估業績分化
芯片渠道商王偉明顯感受到今年行情的變換。
在每年第二季度末,順應電商大促,他所在的平臺也會相應推出促銷活動。但相比去年大促期間70%-80%的銷售額增速,今年平臺僅實現超30%的增幅。
“跟我們最初制定的目標有差距,但總體我還覺得是偏正向的。”他續稱,具體到熱銷品類來看,不同模擬器件的增速表現有較大差異,尤其車規類芯片產品中,海外品牌維持了較高銷售增速。
7月28日,由CINNOResearch主辦的2022新興科技產業年中策略研討會期間也提到類似趨勢。公司首席分析師Charley分享道,2022年第一季度,國內IC設計廠商平均存貨周轉天數增至192天,同比增加約58天。國內模擬IC設計廠商平均庫存周轉天數稍好于消費類IC設計廠商,Q1增至135天,同比增加約43天。但目前看來,常規屬于去庫存階段的二季度,實際去庫存狀況并不理想。
“歷年來一季度是行業淡季,平均庫存周轉天數為100天左右,因此今年一季度數據基本符合歷史運行趨勢。預計二季度平均庫存周轉天數80天左右,高于2020年和2021年平均50天左右的水平。”他進一步分析,綜合來看,在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不振背景下,海外IC設計廠商的庫存平均情況要遠好于國內。
這在部分芯片設計公司的業績中已有顯現。如恒玄科技發布公告稱,預計2022年半年度歸母凈利潤下滑56.9%左右;卓勝微公告顯示,預計半年度歸母凈利潤下滑29.72%-24.69%。
二級市場行情走弱甚至影響到了半導體上市公司的短期賬面表現。中微公司在公告中就提到,“本期因股權投資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較上年同期減少約2億元,主要是由于公司持有的中芯國際和天岳先進的股票價格在本期有所下降。”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22年半年度營業收入約19.7億元,歸屬母公司扣非凈利潤預計為4.1-4.5億元。前述公允價值變動是影響公司凈利潤增幅的其中一個原因。
一家華南私募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從近期半導體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情緒和估值都在降溫。這背后一定程度反映出,目前國內產業鏈廠商在中低端芯片市場的發力成效較好,但在還沒有帶來明顯賺錢效應時就開始互相殺價,令彼此間的財務狀況都相對緊張。
“現在大家投資時都希望找技術難一點,能做中端以上芯片產品的團隊。因為那樣可能更容易保持長期價值。但投資環境還是會帶來影響,比如會考慮,行業在二級市場降溫,那么估值是不是也要低一點?”他續稱。
當然,也并非全面性地低迷,處在半導體上游產業鏈環節的公司其業績依然有較高增速,如前述中微公司在扣非后凈利潤增速預計將達到565.42%-630.34%。
目前處在高需求階段的汽車類芯片等方面也在快速成長。功率半導體廠商揚杰科技在公告中提到,抓住了國產廠商加速發展契機,在汽車電子和清潔能源等新興應用領域持續快速放量,同時海外客戶對公司采購意愿持續增強,預估2022年半年度歸母凈利潤增速為50%-80%。
CounterpointResearch副總監Brady向記者分析,“國產廠商在周期結構性變化中肯定會面臨壓力。據我了解,受到影響的主要為消費級MCU、物聯網(包括智能家居等)相關需求,車聯網、汽車電子、工業控制、聯網監視器相關需求受影響會較小。”
這其實顯示出,隨著半導體行業周期的波動,業務發展領域相對狹窄的廠商抗風險能力會偏弱,沖擊中高端市場是一個需持續推進的趨勢。
調整中謀機遇
雖然經歷2021年芯片行業整體業績大幅增長后,如今進入向下調整階段,預計2022年行情整體會偏弱。但Charley強調,從總體產業來說,芯片產業依然是近些年最具成長性的產業。
這一方面來自于5G、新能源汽車等市場依然對芯片有較高需求,另一方面不可忽視的是,在行業調整周期,往往也容易出現行業整合的好機會。這些都會成為在當前行情調整過程中的機遇。
一名半導體公司高管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在如今行業估值泡沫減少的時期,公司會積極謀求向外投資甚至并購的機會。
Elvis在前述研討中則分享道,5G通信和新能源汽車都是對半導體高需求的場景。
具體來說,5G對模擬芯片中的RF射頻類芯片需求單位數量是4G的三倍,存儲容量的增加也帶來對傳感器需求和電源管理芯片數量的增加。
新能源汽車中尤其對功率器件的需求提升幅度驚人。“原來燃油車平均的半導體芯片成本約80美元,目前發展到純電動自動輔助駕駛功能車的半導體成本平均每臺提升到750美元,成長幅度接近10倍。”他舉例道,同時,該領域對AI、GPU、32位MCU、CIS、IGBT等高端芯片都有更高需求。
“CINNO根據今年5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統計,預估中國新能源汽車每年增長幅度約是全球增幅的2倍。這說明中國一定是新汽車工業革命市場的領導者,必將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國內供應商應該借助這個優勢,加強研發,掌握關鍵零部件,建立完善的自給自足半導體供應鏈。”
王偉向記者感慨,此前的芯片全面供應緊張行情的確階段性為國產公司帶來較大利好,但現在的挑戰在于,倘若還未能夠形成一定規模,在自身資金實力、技術和溢價能力都不太強的時候,是否還能夠長久得到來自終端廠商的業務合作支持。
“我覺得國產廠商在中低端領域對海外廠商的蠶食速度和規模都還不錯,當然可能也與海外大廠會階段性考慮到毛利率標準而放棄一些產品線或業務有關。我了解到的感受是,國內廠商在中低端芯片市場不會比海外差。”
Elvis則向記者指出,市場總是現實且殘酷,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在每一次需求趨緩,就是市場大洗牌的局面,各產業的供應鏈為求生存總會以價格下跌的方式保留現金。國內芯片供應商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的消費市場,其所面臨的市場壓力必遠勝過其他著力發展中高端市場的歐美國家企業。
“舉例來說,國外中大型的廠商可以將其中低端的市場產品,以大幅度的價格下降來逼退國內的競爭廠商,以增加他們的市場占有率;而在高端產品上,他們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獲利率,以維持公司長期生存,并持續在經濟低迷時長期作戰。”
當然,這都是階段性必然面對的發展進程。從目前部分國產廠商在逆勢行情下依然獲得較高成長進程就可見,改變必然且正在逐漸發生。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