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ICE內燃機市場漸漸下滑,新能源EV市場(PHEV,BEV,EREV,FCEV等)的興起,要想長久生存并很好發展,需要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倆駕馬車并駕馳騁發展,傳統業務雖然在下滑,但不會很快凋零,畢竟每年有2千多萬乘用車市場需求體量在那兒,我們企業從事老產品開發兼顧EV產品開發轉型,最適宜的就是參與之類似的熱管理產品開發,為關鍵元器件進行熱交換確保車輛三電系統(電池,電控,電驅動單元)在最適宜的溫度下有效工作和發揮動力電池良好充放電性能以及滿足長久的工作壽命。
《EV汽車熱管理》
知冷知熱知冬夏,
噓寒問暖總關懷。
行快行慢行天下,
保電護能盛不衰。
2020.6.10
EV汽車熱管理是一個很大很有潛力的新興領域,為整車提供保駕護航越來越受重視,VPV市場價值逐漸凸現,整個行業熱管理相關工程人員也在不斷流動優化自己在該領域的職業生涯,經常與某OEM某人聯系一段時間后他就跳槽到其它OEM了,大部分OEM顧客因經驗不足對產品也有過剩設計要求,很多OEM在仰仗供應商來提供標準化設計支持,過去兩年多,多次拜訪過很多國內OEM及美國硅谷一些汽車研發中心,如:傳統COEM造車企業BAICBJEV,SAIC,GACNE,Geely,BYD,Chanan,GWM,QOROS和新勢力造車Xiaopeng,NIO,Aiways,Skywell,BYTON,CH-AutoQiantu,Evergrande,HumanHorizons,Tier1CATL包括GlobalOEM如GM,VW,Volvo,FCA等等,了解到顧客很多不同訴求,大部分顧客期望供應商提供的支持越多合作機會就越大。也有一些顧客工程人員沒有經驗為了得到供應商更多信息,以項目合作為目的,白白讓供應商陪標,這不是OEM的本意,只是各別工程人員的人品問題,但有時也足矣讓你感覺到被戲弄的心寒。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在不斷優化企業標準,國家也在推行一系列安全,法規和技術標準。相信不久的將來整車熱管理系統要求會完善的更好。
我本人與公司熱管理工程和商務同事參與前期市場開發過多緣故,對這個領域需求理解更深刻一些,熱管理產品競爭是相當殘酷,有幾點原因:
一.門檻低,有的產品顧客實際性能要求不高,滿足低壓與流體介質兼容和腐蝕耐候即可。
二.產品材料市場易獲得,易加工。
三.產品用量多,每款車熱管理設計都不同,越精確的熱管理控制策略,產品零附件用量也越多。
四.市場前景廣闊并深遠,市場競爭激烈,有老牌AC產品國際企業Donson、Hanon、Mahle、Valeo、BOCSH和國內企業三花智控、銀輪股份、奧特佳、格力、泰鉑科技等在熱管理領域深更多年,也有很多新的Coolant企業異軍突起,都想盡快分一杯羹。
前不久,當聽說在一個GlobalOEM電池包項目有很大希望獲得的那一刻,真心為公司感到驕傲和自豪。以往電池包熱管理產品對公司來說是雞肋,因風險高同時確實關鍵核心競爭零附件和穩定的工藝控制而不愿多參與,一旦熱管理產品失效可能會導致幾萬元動力電池發生問題,會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現在終于有機會公司可以用自己新開發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同臺PK。坦誠講并不關心該項目能為企業帶來多大收益,在其位謀其政,那是高層老板們關心的:),我所關心的是因此擁有的成就感和在顧客面前的那份真正的自信,以及將來以此項目為基礎不斷擴展獲得更多新項目給大家帶來多少薪資收入。
一年多以前,與廣州分公司運營兼銷售經理,武漢項目經理一起去廣州一個汽車研究院訪問,當時連我本人都不怎么了解熱管理系統概念,硬著頭皮被推去給他們做系統工程和產品開發能力介紹,當他們看到我們美國同事(擁有幾十年FCA,GM,FORD三大美國OEM熱管理開發背景經驗)幫助他們做的新項目熱管理系統分析和優化時,他們是那么的不屑一顧,一個老教授專家含蓄地把我批評的無地自容,怎么解釋都不滿意,認為一個專做破零附件供應商沒有自己整車實驗室和溫控經驗,僅憑借破仿真軟件怎么有能力做整車熱管理系統架構及邏輯控制分析和產品優化。該顧客為保密卻僅提供極其有限的輸入,我們的老專家從供應商角度做的一些系統優化卻被全盤否定,能理解“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心情,但無論怎樣都讓你感覺到他們是那么的高冷而難與靠近,回想這次去拜訪他們,為節省時間凌晨3點多起床趕去廣州飛機,再與兩位同事開長途車風塵仆仆的趕赴下午的約會,最后整個系統和產品介紹沒有得到一點認可,竟然在沒有任何合作意向情況下,希望我們再繼續優化無償發給他們分析。想想這種居高臨下,不能平等對話的感覺,那個尷尬,那個酸楚,那個悲催。回來一整晚失眠,想起很多年以前因個人原因突然離職時,一位掌管省會城市70%能源兼做汽車電子實體的董事長,在年會上高調單獨為我唱的那首歌《把悲傷留給自己》,反復聽了若干遍“把遺憾放在心中,把我的悲傷留給自己,你的美麗讓你帶走。。。”,受挫的心情發給我家族和同學群里,得到兄弟姐妹們些許安慰,這段不光彩的事當時真不愿與更多的人分享,想必我同去的那兩位同事會感同身受。
想想也是,連自己本人都搞不清什么是熱管理系統,還得需要美國同事支持怎么能為他人做產品分析介紹。只能繼續努力夯實基礎,為什么不“今天的難與靠近,明天讓你高攀不起”呢?目前,全球汽車行業對新能源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熱管理系統規范,各OEM每個車型設計根據性能控制策略要求,零附件多少,結構大小,長短而不盡相同,有帶熱泵的(像AudiQ7e-tron/VWe-Golf/RenaulZeo/BMWi3/NissanLeaf/JLRI-Pace/KiaSoul/ToyotaPriusPrime/RoeweEi5&MARVELX/ChanganCS75PHEV),不帶熱泵的,利用余熱的(電機余熱加熱電池甚至加熱駕駛室),不利用余熱的,有用PTC,有用幾個PTC的或沒PTC的,也有用多個控制閥分開控制的,也有像TeslaModel3采用Superbottle或ModelY采用Octovalve8閥集中控制的,其宗旨都在為降低能耗,輕量化和降低成本以及增加EV續航里程不斷地迭代優化。并不像傳統內燃機車,動力效率低至30~40%可采用節溫控制閥更多來利用發動機余熱進行熱管理,簡單空調系統制冷以及像制動和油路系統布置的那樣清晰和統一,同時材料及零附件性能應用經若干年沉淀那樣規范,把優化提高發動機性能作為主要整車效率提升目標。由于EV車動力效率高至50~60%,因此余熱回收也較低,熱管理控制也會復雜,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全球的CTO在迫切向我們了解當前各大GlobalOEM項目熱管理系統工作原理及對應的零附件應用情況,來考慮后續戰略性產品開發方向,讓我們德國和韓國支持關鍵產品設計,并同意在中國國產化生產。
作為熱管理系統從事人員,我們應該像了解傳統產品一樣盡可能清楚了解每個零附件在整車上的布局應用及功能,不能像我那時剛參加公司工作前幾年一樣,連產品裝在整車什么位置及作用都不清楚而被顧客年輕工程師一頓狂懟:(,多從顧客實際功能應用角度出發選擇合適產品,不能從供應商角度出發提供容易達到的性能或易獲得的產品。所以多年來每當有不同公司同事邀請我做產品培訓或介紹時,只要有時間,我都會不厭其煩的把多年累積匯總的幾百頁產品PPT中精華部分講解給他們,包括產品材料,功能構造及整車應用,有些方面講解的雖不盡如人意,但希望能給大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少花一些時間自己去探索。前幾周財務和公司負責合規的幾個同事邀請我為他們做所有產品介紹,一個同事講“即使平時工作可能用不到,作為公司員工也應該了解我們的產品構成和用途”,那種求知精神讓我深有感觸。
為了彌補我對空調冷卻,電池包冷卻和加熱,電機&動力電子單元(PDU,DC/DC,Inverter,OBCM等)的冷卻和加熱以及駕駛室加熱系統原理知識的不足,買過一些相關書籍,關注過幾十個相關公眾號,參加過一些相關講座及加入一些群聊討論。并結合收到不同顧客部分產品信息,盡管有的沒有關鍵功能件(如eMotor,Radiator,Condenser,Evaporater,Chiller,PTC,Compressor,Pump,ControlValves和Sensors),也能推導分析出大大小小國內外幾十個熱管理系統車型案例。有的系統原理并不是100%都能理解,但大部分都能夠清晰。根據經驗從性能和選材料上可以給出一些優化建議,如下面圖示是一個典型帶熱泵空調和電機電池冷卻系統案例。
目前,熱泵系統應用逐漸受越來越多顧客青睞,雖然單車成本增加,但冬季整車駕駛室加熱,通過壓縮機將低位熱源的熱能轉移到高位帶來能耗的降低,續航里程增加是很可觀的,現在技術有的顧客可實現零下20℃內的熱量轉換,減少PTC加熱啟用里程增加可達20%左右,很多用戶會愿意為此而買單。下面是雷諾公司的一個直觀典型熱泵原理介紹。
后來有機會又去了幾次之前去的那個研究院,每次去我都會帶本熱管理書籍在長途飛機?上臨時餓補一下,以免再遇到那個老專家不能在同一個層次上進行討論。雖然我們后續幾次花費大量準備精力與他們分享了很多公司新產品和新技術工藝戰略開發活動,有很大進展并贏得了他們新項目樣品交付訂單,但遺憾的是后來連他們的RFQ都沒有獲得,側面了解是因為我們產品沒有自己核心競爭力及現場駐段工程設計人員支持原因。無論怎樣,這種交了樣不發RFQ輕描淡寫的反饋不得不讓人對他們的合作誠意產生懷疑。如前面提及有的顧客工程人員并不是真正代表公司或公司部門領導,單方面一味地向供應商質疑的同時進行索取來學習和提升。相信這個行業中會有很多像我們企業一樣,在新產品市場開發過程中成了犧牲品。
無論怎樣,不能在一處跌倒,累積所有的積怨來看待所有顧客,不因某個顧客或某個顧客的某個人的行為而影響對所有顧客的合作態度。最關鍵的是要提升自己的產品競爭力,最近公司通過幾個大項目的撬動,在橡膠產品上,塑膠產品上和關鍵連接產品上投入很大,尤其疫情影響下更前所未有的在技術人員配置和資金Capex批準上得到了集團大力支持。
以往報價丟了幾十個項目,為了關鍵零附件國產化開發,我本人也曾幾次推動過Global幾位高層領導(負責產品,Process布局的和市場產品開發的),都表示不反對中國國產化來支持市場現狀,卻以集團不能雙倍投資和中國國產化能力問題而委婉謝絕,即使做也要分步先在美國和德國生產成熟穩定后出口給中國(分公司財務獨立核算,要含內部銷售利潤),等中國有能力再考慮。但市場不能等,這次的投資規劃對集團來說也算是新的管理突破。
在新能源市場業務上,我們不像傳統燃油車市場一樣名聲在外,一些顧客會主動尋找發RFQ或SOR給我們,這個領域需要商務和工程技術人員沖在前面去開拓,讓顧客了解你有什么,能做什么,能提供什么。想起與歐洲同事去大眾;與美國總部倆位熱管理專家去NIO,SAIC,GACNE,GWM,BAICBJEV,CH-AUTOQIANTU,Skywell,BYTON東奔西走做產品推廣和系統介紹;與亞太熱管理總經理,商務總監和德國熱管理專家去GACNE,Xiaopeng,BYD,Geely和上海Volvo做Workshop;以及全球熱管理產品副總裁去訪問Evergrande,GACNE,NIO,Geely,令人印象深刻的,每次做新產品和新理念介紹前,我們副總裁這小老頭身材不高又很胖,他的標志性動作經常喜歡站起來講話,而且挺著大肚子先在顧客面前提一下褲子,顯得那樣的從容與自信,然后開始滔滔不絕,夸夸其談的吹噓我們系統集成能力,吹塑能力,產品開發和工藝能力有多強,當然我們實際也的確在沿用傳統工藝技術KnowHow做ITMa和ITMo新產品開發。看著很多顧客聽了我們介紹后對那種新技術,新工藝如癡如醉的渴望和迫切合作的眼神,內心覺得好笑,頭腦中不斷閃現那句流行口頭語“信你個鬼,你這糟老頭子,壞得很::)”凈吹牛,PPT上介紹了一大堆各種產品,一報價要么是外購件價高,要么是進***付反應慢,要么因產品驗證沒通過或沒有需要的規格尺寸等各種原因都滿足不了。有些項目為了與競爭對手激烈競爭,甚至打破常規取消內部分公司供應產品CM%(附加利潤)來稀釋外購高價產品,真是拼的頭破血流,即使這樣也滿足不了顧客期望,一次次讓他們失望,到后來有些顧客的RFQ甚至RFI都收不到,因為他們不愿與這樣的空談PPT供應商(類似PPT造車一樣)浪費時間合作,連機會都沒有更別提同臺競爭了。最近因公司產品能力的提升,很多OEM也改變了對我們公司的觀念和看法,陸陸續續收到很多新的RFQ需求。
春節后因疫情影響,我的一位參與前期開發懂熱管理系統工程戰士回德國了,近半年來基于先前系統原理理解上為提高系統仿真能力,對于非科班出身的我來說付出了極大精力,補學了一些流體力學相關知識,大學里在朱教授指導下做流體自動鞭炮成型機項目基礎還有一點兒幫助(難忘那段學習與工作的時光,經常晚上與同學用特質缸筒支架在大學校園里放鞭炮做試驗),然而學仿真這東西對于我來說真是忒難了,簡直可以用折磨來形容,要想利用好一維仿真工具,整車熱管理系統原理知識(流體壓力,流量分配和流動方向),流體力學知識,每個產品結構和三維軟件應用轉化絕對是基本要求,尤其三維軟件(CATIA,UG)10幾年都不用很多基本操作都忘沒了,沒辦法做一些三維數據前期處理和后期轉化修復工作,仿真整套過程也像計算機編程一樣一個步驟做不好,會導不出結果或是做不出正確結果,幾次遇到困難時真是抓耳撓腮(還被女兒嘲笑太笨了:.(),四處查資料和請求他人支援,甚至有時絕望的有時想放棄,想想真對不住老板為我花幾十萬元租的那個仿真軟件,還好目前可以修改一些一維仿真模型并給歐洲保時捷項目提供一些支持與幫助,現在可以獨立運用GTSuite完成一些子系統的基本三維轉一維仿真模型與顧客進行系統工程探討,隨著對仿真軟件的逐步了解,還有更多的應用空間需要探索和挖掘,尤其整車這塊還沒有做過系統的仿真分析,顧客是一個大的團隊在做仿真可以相互校對,現在我們只有一倆個人在一起做,我們歐洲因為精力和經驗問題,大部分工作需要委外做然后根據實際需要自己來修改仿真模型,單個案例費用較高一個小電池包需要3K多歐元。最近我嘗試完成了一個GlobalOEM8模組電池包一維仿真案例分析,等到需要時相信那些***的OEM熱管理系統工程人員看了,會有人對我們這樣從供應商零附件本身應用角度分析并優化系統性能感興趣,會增加我們的競爭優勢。這個分析得到了我美國小老板和德國同事的認可。這更增加我們對公司未來贏得新業務機會的自信。目前有幾個OEM感興趣希望用仿真幫助他們做系統優化,期待與他們的后續合作來幫助顧客實現整車輕量化,流體分配均勻化(精確溫控),減少壓力降(降低動力電池能耗)和降低成本。
幾年來參與報價失去幾十上百個熱管理項目,耗費了很多人力物力,有的同事看不到方向而離開前期市場開發團隊,也一直被很多顧客和一些內部同事無數次質疑,我本人也非常認同這個事實,“公司沒有自己的產品,連一個像樣的項目和熱度銷售車型項目都沒拿到,還努力什么,安心做傳統業務算了”。然而新能源汽車是全球在環保要求下的發展戰略,有***引導的大勢所趨,伴隨著整車電氣化的不斷擴展,5G(解決網聯反應延遲),AI,無人駕駛自主移動辦公和娛樂出行的推廣,市場會逐漸壯大并漸漸取代傳統燃油汽車,***和各個OEM主機廠及供應商都在燒錢優化產業結構。未來的汽車一定不是僅僅發揮傳統代步功能,像現在的手機不僅僅發揮原有的打***,發信息基本功能一樣。我們集團在董事會上也把新能源一系列的產品開發作為未來重要目標,雖然我們在這個行業參與較晚,沒拿到更多項目,但我一直相信和堅信無論何時努力參與都不晚,終有一天會在前人的努力下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位。過去走了很多彎路,換來今天高層領導多角度產品開發和投資規劃重視還是值得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早知道能得到這么大力度支持我會自信的在顧客面前牛皮吹得比副總裁更響些,褲子也會提的更高些。
2020年5月,彭博新能源財經首次預測發布了一份全球電動車行業預測報告(該報告研究對象為乘用車部分),如下圖,到2037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反超傳統燃油車,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絕對主力。2025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達到1000萬輛,在2030年將達到2800萬輛,而在2040年則將達到5600萬輛。此外,在2040年,全球30%的汽車將實現電動化。而目前中國占全球近50%新能源市場份額,按發展態勢分析將來中國市場占比決不會非常低。
新產品的推廣和國產化的推進,需要內部和供應商能力的共同提升,之前顧客和Global同事多次質疑中國沒有國產化能力,而影響了后續產品戰略規劃。相信未來在高層領導的信任和重視下,還有一些默默自信而有勇氣的同事們努力參與下,縱橫捭闔,集思廣益,多角度論證來優化產品開發和過程開發能力來應對并滿足顧客接連不斷的各種需求。
愿與同事們繼續一道為贏得新業務添磚加瓦,把經歷所有的壞事爭取變成好事,通過贏得更多新項目撬動后續更多的資源,力爭按期望把上海打造成亞太區塑料產品加工和內部產品研發中心,把長春和上海打造成顧客產品研發中心,來輻射支援不同的分公司。通過產品及項目的不斷迭代累積像德國,美國和韓國一樣一步步擴大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提升更多實力,為以后在顧客面前從容自信地吹牛時多增加一些談資,不至于像以往一樣羞愧難堪,無地自容。
當然,更重要的,更關鍵的是希望公司大老板們基于大家的努力和獲得的成就多增加一些實實在在的收入:)。
銳意人生晨
202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