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請問一下有沒有賣半島鐵盒?”
“有啊,你從前面右轉的第二排架子上就有了。”
“哦,好,謝謝!”
“不會。”
這是20年前,周杰倫歌曲《半島鐵盒》MV的經典開頭。推門聲,風***,和軟糯的臺語女聲,交織混響在80后的集體記憶中。
其中,“不會”作為“不用謝”之意,和《流星花園》等臺式偶像劇對白一起,成為當年爭相模仿的“臺灣腔”。
而在文具店、精品店里,衍生出各種半島鐵盒元素的音樂盒、notebook、帶鎖日記本。
《半島鐵盒》是周杰倫2002年7月發行的專輯《八度空間》中的一首主打歌,副歌部分“為什么這樣子,你拉著我說你有些猶豫”曾被唱得街知巷聞。
現在,這個場景又回來了。
最近,你也許已經在各短視頻平臺看到這樣的橋段:
第一人稱視角,拍攝者(往往都是年輕女網紅)來到飯堂阿姨、各路商販老板面前,輕描淡寫地問上一句,“老板,有沒有賣半島鐵盒?”錄得對方一臉錯愕,任務完成,小視頻一鍵上傳。
抖音上關于“半島鐵盒”的視頻
“你懂半島鐵盒嗎?”
很快,就上了熱搜。
昔日的流行符號,今天成了一個“古早梗”。
流行文化就是一部斷代史
3月20日,另一位屬于“90后集體回憶”的歌手汪蘇瀧,在B站發布了一條視頻,直接名為《你懂半島鐵盒嗎》,翻唱了周杰倫此曲。
該視頻很快成為B站熱門,點擊量迅速破百萬,六千多條熱情的網友留言里,有相當多的聽友表示,“這歌我第一次聽”,“我是00后,我因為最近的梗才知道這首歌”,“這么好的歌應該被更多人聽到”,等等。
歌手汪蘇瀧翻唱半島鐵盒
在00后這個群體,“不識半島鐵盒”絕非孤例。去年的“冷門歌手孫燕姿”就讓80后啞然失笑了一回——一位年輕網友在論壇中發帖,以發現新大陸的口吻說,自己發現了一位冷門歌手,名叫孫燕姿,曲風多變,真是寶藏云云。
此事當時也掀起不小的波瀾,而“半島鐵盒”的老梗翻新,則讓世代文化的割裂成為必然。
可以斷言:流行音樂(流行文化)就是一部斷代史。
60后、70后眼中,最Top天王天后為費翔、毛阿敏。在娛樂生活單一化的年代,他們是媒體渠道高度集中的產物,只需要春晚的3分半鐘,《春天里的一把火》就能燒一個春夏秋冬;或是僅靠一部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如《籬笆·女人和狗》,主題曲就能被唱得街知巷聞。
而在80后一代,隨著城市化進程及青少年文化的興起,音樂變成商品,在市場上快速地流通起來,上一代的王子費翔很快被拋棄,周杰倫、孫燕姿輕易征服了當時的年輕人。我們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TeenageMusic。
為此,生于千禧年后的Z世代,他們用力去擁抱蔡徐坤、The9等年輕偶像,擁有屬于自己的時代icon,這似乎也是歷史發展規律。流行音樂作為時代的晴雨表,記錄的正是過去數十年我們翻天覆地的變化。
被大數據和算法改變的一切
且慢,周董真的已經不行了嗎?
我們看一組數據:
AppleMusic所發布的中國大陸年度最熱歌曲
這是2021年12月時,AppleMusic所發布的中國大陸年度最熱歌曲100首(截取部分,非按熱度排序),周杰倫共有54首歌曲入榜,《半島鐵盒》也赫然在列。TOP10中,除了第六名是JustinBiber的《Peaches》,其它全部都是周董的歌曲。
根據《新音樂產業觀察》的統計,在同一份榜單里,2019年,周杰倫的歌曲占比是35%;2020年,周杰倫歌曲占比是44%。也就是說,過去三年里,周杰倫不斷升溫。
考慮到iPhone為中國最暢銷的手機,且千禧一代向來是消費的主力,AppleMusic的這一份熱歌榜單具有很強的參考性。當然,Applemusci沒有被神曲“污染”,也是周董“脫穎而出”比較重要的原因。
這也是歌迷所說的:周杰倫還能再戰十年!
周杰倫一方面繼續實現了流媒體時代的制霸,在年輕人中同樣有著巨大影響力,為什么會出現“00后不識《半島鐵盒》”的狀況呢?
答案很簡單。
聽歌的方式變了。
周董確實為華語流行音樂中的newclassic,創作之初雖是青少年流行曲,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自證了其經典性。尤其是早期的三張創作,《Jay同名專輯》《范特西》《八度空間》,是他藝術生命力最蓬勃、作品公認最具才華的階段,專輯中每一首歌都被步行街里所有商鋪反復播放。
嘿,我們剛說到專輯(album)對嗎?作為人類音樂史上“古老”的歌曲打包銷售模式,專輯概念隨黑膠唱片誕生。當我們發明了密紋唱片,用Long-Play為其命名(即為俗稱的LP唱片)時,為了填滿單面25分鐘、雙面50分鐘的時長,把若干首歌曲打包成一塊的“專輯”由此誕生,并一直延續到磁帶和CD里。
在數字音樂流媒體時代,我們擺脫了實體媒介的桎梏,想聽什么,隨手就能點開,音樂傳播變得自由,專輯這種內容組織形式對于普通聽眾來說已失去意義。簡單地說,沒有人再聽專輯了,我們只需要歌單(Playlist)或排行榜(charts)。《半島鐵盒》作為周杰倫“最紅的十首歌”之外的作品,就這樣被00后所遺漏,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
00后當然知道周杰倫,對《青花瓷》《愛在西元前》《簡單愛》等大金曲也不陌生。但他們并不會主動找來20年前的《八度空間》專輯,按下播放鍵,從第一首《半獸人》開始從頭聽到尾——這種聽音樂的方式早就過時了。
現在聽音樂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么?就像前面有網友在汪蘇瀧底下留言的:年輕人都是看短視頻刷的快餐歌曲啊!
被大數據、標簽、算法、去中心化哺育成人的Z世代,不再有被強塞“中學生必看的100本書”、“大學生必看的100部電影”等,他們的字典里沒有“必看/必聽/必讀”的東西,他們的社交網路被推送的也全是最符合自己原本興趣口味的內容,這種高效率的投喂方式無形中也在每一個人之間筑起了一道防火墻,讓大家安于在舒適圈內打轉,對外部世界感知力逐步退化,這也是“冷門歌手孫燕姿”的由來。
文化考古風潮讓經典重現
2021年底,由騰訊音樂集團頒布了該年度的十大熱歌,里頭全是《白月光與朱砂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短視頻平臺流行的爆款歌曲。這些歌曲的共性是均有非常明確的洗腦旋律片段和極富記憶點的歌詞,觸達用戶的效率極高,甚至可以用“具備抓手”來形容。
騰訊音樂頒布的2021年度十大熱歌
依托流量玩法,這些歌曲在過去的一年里,于短視頻上所獲得收聽量確實要高于周杰倫的單首作品。
年輕一代接受訊息的習慣已經被訓練得極度畸形化,像巴甫洛夫的狗,幾秒鐘的不如意,就會把眼前的這條視頻劃走。沒有機會辯解,更加沒有閑工夫把一張專輯的歌從頭到尾往下聽。
20年前,我們無論走到步行街哪家商店,都能傳來周杰倫用含混不清的咬字唱出“為什么這樣子”。老板們都很講武德,雖然買的是盜版CD,也是從頭到尾輪著播,每首歌都有公平的機會,也從不切歌。
而現在,但凡在網上沖浪,必定躲不開上述的這些歌,這也倒罷了,但你總不能來來***都是那一句,“白月光在照耀,你才想起她的好”吧?
除了感慨世代交替所伴隨的遺忘,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Z世代在熱烈地擁抱著上世紀80、90年代,我們稱之為“黃金時代”的文化遺產。以B站為例,87版《紅樓夢》一直都是熱門劇,“在B站刷紅樓夢”成為文化現象,彈幕中除了“黛玉身段太好了吧”類別之外,也有大量關于紅學的討論,各種關于《紅樓夢》之飲食、服飾、妝發的二創視頻數之不盡。
若你說《紅樓夢》是沾了年輕人喜歡的國潮風,那TVB的老港劇熱是否也要歸結于復古港風?從《醉打金枝》到《陀槍師姐》再到更小眾的《戀愛自由式》,各種解說、cut段層出不窮。
在流行音樂層面,復古同樣是一種風潮,盛行于上世紀80年代的citypop、disco等風格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
近幾年的復古風/考古風在情理之中。內容生產者們(無論是影視、音樂)為了迎合大數據的匹配,生產出作品大都同質化,缺乏個性與創造力,因跟風而帶有很強的局限性,“短視頻十大熱歌”便是典型例子。當年輕一代回過頭來,猛地發現原來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用“老式手工作坊”***出來的東西,水平竟是如此之高,自然會有慕古的心理。
近期,許多關于《半島鐵盒》的解說再挖掘視頻中,紛紛采用了“你想不到20年前的歌是這種水平”的口吻,也完全能理解那一位偶然間發現孫燕姿竟然如此精彩的同學,當時是怎樣喜出望外的心情。
世事就是這么奇妙,你沒有辦法去摁頭,在教科書外強制要求年輕一代要聽什么、要看什么。如果你的東西足夠好,好到像《半島鐵盒》那樣,它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重新被翻出來,哪怕是鬧哄哄的玩梗視頻。
“沒有任何理由能為一張唱片的價值而辯護;它用自己的幸存為自己辯護。”
《半島鐵盒》就是這樣的幸存者。
華語音樂又又又藥丸?
3月22日,國際唱片協會IFPI發布了最新全球音樂報告,2021年全球音樂制品市場增長18.5%,總收入為259億美元,首次超過了1999年的巔峰期(241億美元)。
中國(內地)超過韓國,上升到全球第六位,并在歷史上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國際唱片協會IFPI發布的全球音樂報告歷年對比圖
從表中可以看出,全球音樂制品市場總收入在1999年達到巔峰期,隨即開始下滑,直至2014年down到谷底。2015年開始略有回升,此后就是艱難的爬坡期,每年增長一些,去年總算趕上了22年前的巔峰期。
難怪十幾年前就有人發出“音樂已死”的哀鳴,而“華語音樂藥丸”的感慨一直沒斷過。“藥丸”的論調,其實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傳統音樂市場的不景氣,二是當下的音樂作品越來越差。
從上世紀末,就不斷有新興事物出現,取代傳統渠道及載體(如磁帶、CD、唱片等實體)的獲取方式,如ipod、MP3、彩鈴、音樂網站,一直到現在的各類音樂流媒體。
2021年全球錄制音樂收入細分
從IFPI的數據可見,最明顯的增長來自于流媒體的付費訂閱用戶,即AppleMusic上那些不斷地聽回周杰倫的用戶。
互聯網既殺死了傳統音樂渠道,也給了音樂新生。
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教師孔德罡曾把周杰倫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統治性的成功歸結于其開創性的“圖像式音樂”:李小龍、雙截棍、日本伊賀流忍者、吸血鬼古堡、半獸人、教父、唐人街、米蘭的小鐵匠、印第安老斑鳩……
這些賽博空間中的圖像符號被周杰倫重新編碼,原本只屬于電影、游戲、漫畫的世界被音樂打通,這些流行元素恰恰與80后、90后兩代人探索世界的腳步同頻。
進入2010s后,社交網絡充分打開了新一代青年的視野,周杰倫在文化上的審美已經不具開創性,這讓周杰倫的“圖象式音樂”變得老氣,逐漸跟時代脫節。
沒想到,進入2020s,年輕世代再聽回周杰倫時,他們也許不像上一代人那樣,對“古巴比倫王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樣的歌詞感到新鮮,但依然能強烈地感知到周杰倫在旋律寫作上的天賦,尤其是和當下快餐歌曲相比,高下立見。
可以預見的是,周杰倫自己不僅會繼續長青下去,也同樣會激勵著新一代的音樂人們不斷努力創作。周杰倫告訴了大家一個簡單的道理:只要把音樂做好,成功自然會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