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洋節”的論調一時間不絕于耳,圣誕節、萬圣節等節日甚至被看作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符號。
▲***洋節的標語
當圣誕節、感恩節等洋節遭受爭議的同時,源于美國的母親節卻“逆勢上揚”。
每年5月的第2個星期日,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商店中擠滿了為母親購買康乃馨和賀卡的人,母親們的朋友圈也瞬間熱鬧起來。
中國現行的母親節到底是怎么來的?作為“洋節”,她又是如何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的?
▲母親節
戰爭中的美國母親由于不同的風俗文化,各國的母親節日期也不盡相同。美國的母親節定于5月的第2個星期天,這也是應用范圍最廣的母親節,包括中國在內的近80個國家和地區選擇在這一天向偉大的母親表達敬意。
1861年,美國國內因在“奴隸制存廢”等問題上的巨大分歧而爆發內戰(南北戰爭)。慘烈的戰爭讓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北雙方總計有超過20萬年輕人在戰爭中陣亡,受傷致殘者更是不計其數。
▲南北戰爭
戰爭期間,一位名叫安·賈維斯的婦女拋棄敵對情緒,本著救死扶傷的精神原則,積極救助南北雙方的傷兵。戰爭結束后,她又組織了“母親友誼日”活動。將南北雙方陣亡軍人的母親***起來,緩解雙方的對立情緒,緬懷在戰場上逝去的生命。
1905年,安離開人世。她的女兒安娜收到來自美國各地的慰問信,表達對安的尊敬之情。
大受震撼的安娜決定繼承母親的事業,推動成立母親節,以此紀念天堂里的母親。
▲安·賈維斯(左)和女兒安娜(右)
安娜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奔走宣傳,1908年5月10號(5月的第2個周日),母親節的支持者們在西弗吉尼亞州格拉夫頓的圣安德魯衛理會舉行了第一次母親節紀念活動。人們在教堂分發賀卡和禮物,為母親們送上祝福。
在世界主日學校協會等組織的幫助下,安娜最終促使美國國會在1914年通過法案,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周日為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喜愛的康乃馨也成為母親節的文化象征。
▲設立母親節的法案
入鄉隨俗的節日20世紀20年代,包括感恩節、母親節在內的美國節日文化借助“西學東漸”的浪潮,跨越太平洋來到中國。
最早慶祝美式母親節的,是上海、浙江等地的美國教會組織。這里是中國對外***程度最高的地區,文化多元包容,有利于外國節日的輸入。美國教會在當地具有較高影響力,在信眾不斷增多的背景下,母親節的社會覆蓋面逐步擴大。
由于歐洲各國早在美式母親節誕生前就有自己的相關節日,因而美式母親節在歐洲并沒有市場,反倒是中國逐步成為了除美國本土外,“最熱衷”于母親節的國家。
▲民國時期的上海
20世紀30年代,母親節向中國內陸傳播。其影響力也走出教堂,擴散到教會學校和婦女組織之中。母親節身上的宗教氣息逐步淡化,開始融入中國社會。
當時的國民***由于財力有限,注重教會學校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母親節因而也受到國民***的重視。
母親節能夠喚起中國人對母性的思考,有助于實現男女平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精英群體開始以母親節為陣地,推動摒棄纏腳等壓迫女性的舊習俗。她們積極宣傳母親節,希望借此化解中國延續千年的“男權至上”思想,爭取婦女權利。
▲1932年-1937年上海舉辦的母親節紀念活動
抗戰爆發后,萬千中國母親為了國家的存亡,毅然將孩子送往戰火紛飛的前線,數百萬的中國母親痛失愛子。
國民***為了安慰母親、塑造中國母親的偉大形象,也有意賦予母親節更多的政治含義。1938年武漢天主教堂舉行母親節特別禮拜,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女士親自做“母親節獻詞”,這也顯示了國民***對該節日的肯定。
母親節用短短20年間就迅速在中國站穩腳跟。這既是國民***凝聚人心抗擊日本的政治需要,亦是中國社會思想碰撞的真實寫照。
▲接受西式教育的宋美齡對母親節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蘇冷戰和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帶有“美式烙印”的母親節暫時從中國消失了,但是人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卻沒有因此而消失。
封建枷鎖被打破,婦女們的權益受到日益嚴密的保護。新中國的母親們也不像舊社會那般是男子的附屬,“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深入人心。
改革***后,母親節再度進入中國社會。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也讓母親節的內涵愈發豐富。
▲改革***
不會褪色的母愛作為中國本土化最成功的“洋節”,母親節能夠與中國的文化環境深度契合,離不開她對“孝道”的宣揚,而這一點是與中國傳統的“孝文化”一道相通的。
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官方設定的母親節,但這并不影響中國古人對母親的敬愛。正如《詩經·小雅》中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就奠定了中國人接受母親節的心理基礎。
▲中國孝文化
母親節以宣揚母愛、尊崇母親為宗旨。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但在過去父系社會背景下,女性地位普遍較低,就讓中國的子女們只能以含蓄保守的方式回應母愛,失去了在情感上直接回饋母愛的平臺。
新中國成立后,母親身份的不斷提升,讓回饋母愛成為一種迫切的精神需求。母親節的傳入很好地彌補了平臺缺失的不足,讓我們對母親的愛有了更好地承載。
除了與中國的孝文化相互契合,母親節在傳入中國后也進行了“中國化”改造。除了康乃馨、祝福賀卡等節日必備,中國很少會像美國人那樣前往教堂舉行紀念儀式,而是把中國的《孝經》等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母親節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基因。
“中國化”的成功讓人們忘記了母親節的“洋節”身份,對母愛的贊頌更讓人們領悟了愛的真諦,而不去刻意炒作母親節發源于哪里。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母親節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中國,人們對母親的祝福也變得日趨多樣化,但大量的年輕人被困在忙碌的工作中難以脫身。
疫情當下,身在國外的子女們更是難以在母親節這一天親口向母親說出祝福并送上禮物。
為此,專注于國際快遞運輸的“格布小包”產品將上線全新功能。在寄發節日賀卡和禮物的同時,可以留一段自己的錄音,母親收件時只需掃描一下快遞單號,您對母親的節日祝福就會躍然而出。即便生活忙碌,格布小包為您搭建與家人間的溝通橋梁,讓愛沒有距離。
▲格布小包可以實現在寄件的同時,為母親送上語音祝福
如今,源于美國的母親節在中國也經歷了百年的歲月。“本土化”的成功,也讓母親節的身上散發出愈來愈多的中國味道。
在中華文化的加持下,母親節的內涵未來將被不斷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