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待人待物至誠至善,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庸之道,看似是為人處事的大道理,而把它運用到具體之處,則如天鵝絨襯托下的水晶,處處閃現著美妙的光芒。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是戰國初年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子思(孔子的孫子)所作。《中庸》是儒家經典的重要組成部分,篇中圍繞儒家的“中庸”思想進行全面的的闡釋,對世人影響至為深遠。
一、中庸的三大基本原則:
1、致中和
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的,叫做“中”,但喜怒哀樂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們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這就叫做“和”。二者協調和諧,這便是“中和”。達到中和的境界,世間萬物就各得其所了。
2、執兩用中
“叩其兩端”、“執兩用中”是中庸之道一個重要的原則,“兩端”就是過和不及兩個極端,“過猶不及”,是指的做一件事情,如果做過頭和沒有做到一樣不得其正,即做事須恰到好處。“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3、和而不同
《中庸》認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即多樣性事物之間可以和諧相處、互補共進、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的原則最能體現中和之道的精神,它是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黃金規則,具有最普遍的意義。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與天地參”。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現實意義絲毫不減,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并且乃至整個人類世界都有影響。
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于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并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系、國際關系及人和自然的關系,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用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具有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