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寶寶發育的一個里程碑,走路走的好不好,學會走路時間稍微晚點,父母就會各種煩惱。我的寶寶怎么到了1歲了,還不會走路,是不是缺鈣,需要補充什么嗎?為什么我家寶寶走路有點內八,有時候會踮腳走路,需要檢查嗎?走路愛摔跤是不是感統失調,會不會影響以后讀書?寶寶走路像小鴨子一樣,要什么時候才能好?看的我愁死了。其實,民間還有很多關于學走路的誤區,這些誤區需要爸爸媽媽引起重視。今天,若蘭媽咪就把寶寶走路有關的一些常見誤區列出解答,如果沒有提到的問題,也可以留言再一起討論:
誤區一:寶寶越早走路越好
“呀,這個寶寶走的可真好啊,多大了?”小區的一個寶媽滿眼羨慕的問。
“哈哈,我家孫子快九個月啦。小家伙發育好,6個月就會爬,這不,才八個多月大就會走啦!”孩子的奶奶滿臉自豪的回答著。
“嗯嗯,我家這小子再過幾天就一歲啦,到現在還走不好呢,你家寶寶這么棒,真是個小天才!”······這樣的對話你一定不陌生吧,一直以來,多數家長都會把孩子的走路早視為聰明、身體好的表現,甚至作為孩子是否是天才的判斷依據。可是,孩子會走路真的是越早越好嗎?
從寶寶的運動發展規律來說,正常規律是7-10個月爬行,9-12個月獨站,12-15個月才會獨走,但是每個人的發育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并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有的寶寶什么發育都比較快,比如翻身,爬行,站都比較早,那么寶寶早點走路也是正常的。如果寶寶還不坐做或者爬行,就開始學習走路,容易導致寶寶雙腿無法承受全身重量,導致腿部變形,容易跌倒受傷的情況。
寶寶從學會站立到走路需要很長的時間,10個月到15個月都是正常范圍,所謂的越早越好其實都是盲目攀比的結果。
溫馨提示:爬比走更重要,建議媽媽們在寶寶7-8個月左右要讓寶寶開始學習爬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到了8個月不會坐,16個月不會走路,最好到醫院就診。
誤區二:怕寶寶腿力不夠,不讓走
有些家長因為知道孩子過早站立行走對腿部發育不好,于是他們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讓孩子走。
當寶寶已經會獨自站立,會蹲下站起,可以控制搖晃的身體,甚至能扶著物品走上一陣,這些都是寶寶發出的信號,他在說:“我已經準備好邁出第一步啦。”但家長卻還常常把孩子抱在懷里,生怕TA多走幾步會累著。
其實家長的過度保護,并非真的對孩子好。想走不讓走,不僅寶寶腿部肌肉得不到鍛煉,大腦思維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0~3歲的孩子是通過身體來學習和記憶的,你限制了他身體運動發育,也就限制了其大腦發育。
誤區三:不學爬,先學走
爬行其實是寶寶動作發展的重要一步,因為爬行需要手眼腳三方面的協調配合,還要大腦的支配,所以爬行對寶寶大腦發育是非常有好處的。對于不爬先走的寶寶,小的時候看不出來有什么不好,長大了一上學就能表現出來: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眼睛容易近視等等。千萬別因為怕臟或者想要寶寶早點學會走路而放棄爬行,而應該創造更多的空間和條件讓寶寶盡情爬行。
誤區四:怕寶寶摔跤,用學步帶拎著走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學步帶非常方便,可以隨時隨地拎著寶寶走路,還不會讓寶寶摔倒,同時也比較節省力氣。但學步帶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1)、用學步帶會讓寶寶習慣被拎著走,因為在使用學步帶的時候寶寶每走一步都是大人在使勁,容易造成習慣性踮腳,會導致寶寶的平衡性得不到鍛煉。
(2)、在寶寶獨站能力還不夠具備的時候,就使用學步帶,容易形成錯誤的走路姿勢,養成走路前傾或者后傾的姿勢,或者形成八字步。
(3)、學步帶把會寶寶身體往上吊起來,對胸部產生壓迫,影響肺功能,容易把寶寶勒傷。
誤區五:走路必備學步車
學步車是一種專門給寶寶使用的代步工具,它可以幫助寶寶學會走路,同時也具有一些娛樂功能。在很長時間內,學步車都被認為是學步神器。將寶寶放在學步車里,不僅不用特別照顧,寶寶還不會摔倒,更何況還可以練習走路。不過,寶寶在學步車上是通過依靠小車來挪步,并不是自己走的,容易讓寶寶養成依賴東西走路的習慣。如果過早的用學步車,錯過了寶寶學爬的年齡,對寶寶小肌肉鍛煉不到,可能導致寶寶關節變形,反而欲速則不達。不僅如此,學步車對于寶寶來說,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1)、寶寶在學步車里,腳一蹬就可以滑的很遠,如果地面不平或者有樓梯,容易發生翻車或者翻倒等情況。
(2)、寶寶在學步車里,根本無法真正練習平衡感,學習走路技能,會導致寶寶學會走路時間反而更晚些。
(3)、學步車里的墊子,使寶寶兩腿沒辦法真正站直,學步車不僅不利于寶寶學走路,還容易導致寶寶“O”形腿的產生,日后走路姿勢也會出現異常。
誤區六:走好路全靠學步鞋
老一輩都說早學會走路的孩子更聰明,因此有的媽媽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表現的更聰明,早早的就給自己的寶寶穿上學步鞋,要求他開始學習走路。其實過早的穿學步鞋對于寶寶來說并沒有好處,可能還會影響到寶寶的腳部發育。
寶寶學走路分為兩個時期:學步初期和學步期,在不同的時期寶寶需要穿的學步鞋也是有區別的哦,否則會對寶寶的骨骼發育產生影響。約8-15個月的寶寶處于爬行初期至學步初期,開始嘗試站立及學步,此階段應多鼓勵寶寶赤足行走,讓足部直接接觸地面,增強足底抓地感,培養平衡力。寶寶的小腳丫踩著地板,能很好的感知地板,有利于足部發育,還能益智健腦。
只有在寶寶學會走路之后,才是學步鞋登場的時候,而在學習走路的時候,光腳才是最好的選擇。光腳的時候,寶寶腳部的神經能直接感受到來自地面的壓力,這樣可以很好地鍛煉足底的肌肉,促進足弓的形成。為了避免足部受傷,應該給寶寶穿鞋底較薄或軟身的步前鞋,可增加足底抓地感,保持平衡力。如果溫度太低不適合光腳的話,可以選擇底部有防滑設計的襪子,鞋底柔軟,接近于赤腳效果的軟底鞋,這樣寶寶平衡敢更好!
誤區七:一見“X”、“O”形就焦慮
剛出生的嬰兒多為“O”形腿,也被叫做“鐘擺現象”。如果寶媽發現自己家寶寶有這樣的情況,也不需要擔憂。寶寶走路時候感覺腿彎彎的,是因為胎寶寶在子宮內就是屬于蜷縮的狀態,出生后雙腿也是有點彎曲度的。2歲以前感覺寶寶腿有點彎彎的像O型腿是正常的。而后隨著寶寶走路承重,又慢慢呈現出“X”形腿,這個階段是2-4歲。經歷鐘擺現象后,寶寶6~7歲時會變回正常膝直的狀態,家長們無需過分擔心。
另外,孩子初學走路時,踮腳尖走路、內外八字腳等異常步態,大多都是正常現象,一般會在2歲之前自行矯正。如果2歲之后這些現象依然很明顯,就需要前往醫院做***檢查了。
誤區八:寶寶走路晚,趕緊補鈣
走路早晚和寶寶整體的發育情況有關,與是否缺鈣無關。對于學步期的寶寶來說,寶寶走路像小鴨子一樣,有時候會踮腳或者摔倒,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主要是由于寶寶身體協調性和肌肉力量不夠,隨之年齡增長,情況會好轉的。
寶寶學習走路,總會碰到一些困難,摔倒是避不可少的。父母不要過度緊張,過于緊張反而會加劇寶寶對于學步的恐懼。我們要及時鼓勵和表揚,耐心引導,當寶寶學步跌倒時候,及時給寶寶安撫鼓勵,讓寶寶有安全感。寶寶多走路時,及時表揚,讓寶寶有自信心。
寶寶學走路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練習的結果,作為爸爸媽媽要做的真的不多。看著寶寶用自己的努力慢慢站起來,搖搖晃晃的走向你,你張開懷抱接住他。從那一刻起,本能就會指引著寶寶一步步走得更穩定、更堅實。那么,怎么教好寶寶走路?
1、時間:大約在寶寶10個月后,能夠獨自站立,并嘗試走上幾步的時候,就可以訓練寶寶走路。
2、扶走訓練:可以讓寶寶扶著墻、沙發、凳子移步,父母也可以在寶寶身后,扶著寶寶的的小胳膊,帶動他往前邁步走。注意不能牽拉或者提著寶寶的前臂行走,這樣容易造成脫臼。
3、放開手:父母可以蹲在寶寶前方,用雙臂或者玩具,鼓勵寶寶獨自往前走。
4、少抱多走,多鼓勵寶寶到處探險,注意清理家里的雜物和危險物品,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