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水庫具有是面大、水深、庫容大的特點,生態條件復雜且難控制。目前的養殖方式主要是利用庫內的天然餌料進行較為合理的粗養。
1、水庫魚種放養技巧
在魚種規格13.2厘米,放養魚種回捕率約40%,商品魚的起捕率達到70%左右,成魚起捕標準1千克/尾的情況下,不同營養類型的大、中型水庫每年魚種的放養密度和搭配比例:
在水庫漁業生產中,如放庫魚種的規格不到13.2厘米或回捕率達不到40%,或2~3齡的鳙個體生長已超過1千克,則魚類的放養量應適當增加,反之,則應適當減少。同理,若當年起捕率達不到70%,則下一年度的魚種放養量亦應適當減少,反之,則應適當增加。養殖魚類搭配比例的調整亦需因庫制宜。有的水庫,水土保持較差,庫水經常混濁,則鳙的搭養比例可適當減少,草魚、鯉、鯽的搭養比例可適當增加。至于作為主養魚類的鰱和鳙之間的混養比例須根據同齡魚的生長速度調整。若同齡鳙的個體生長顯著快于鰱,則鳙搭養比例適當增加;反之,鰱的放養比例應適當增加。許多高產水庫的漁業生產實踐表明,大型水庫鳙的放養比例一般以大于鰱為佳。
對于新建成的大、中型水庫,由于大水初淹庫區,水質較肥,青草、有機碎屑等餌料也較豐富,開始1~2年的魚種放養量可高于該庫正常放養量(根據營養類型的特征而定)的2~3倍。草魚、鯉、鳊等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的搭養比例也可提高到20%左右。新建水庫由于魚類區系尚未形成,沒有或很少有兇猛魚類,魚種的放養規格也可適當降低,甚至放養夏花魚種也可以。
2、水庫選擇
水庫最好座落在背風向陽光照充足處,大壩和庫底不漏水,溢洪道和排水管設置攔魚柵或攔魚網,清除庫底樹木樹樁等雜物,可能會發生農魚爭水矛盾的水庫要確定最低保魚水位線,路通電通。
3、水庫要盡早蓄水
水庫水源主要來源于雨水,必須盡早塞管蓄水,保證最晚不遲于3月底前有足夠的水放養魚種。
4、施好基肥
施肥以不污染水質為原則。放養魚種前,每畝投足畜禽有機肥200-400公斤。干池分數堆堆放在庫底邊坡淺水處發酵,讓肥水自由擴散;已蓄水水庫則在庫邊挖數個小土池堆放有機肥發酵后施入;發酵后的有機肥可直接潑人水庫。基肥最好在消毒前施足為好。
5、適時合理放種
春節前后是水庫魚種放養的最佳季節,因此時水庫水位較小、水溫較低、魚鱗緊密,便于捕撈操作和運輸,魚種不易受傷感染,養殖的成活率高。投放大規格、多品種、足量的優質魚種是水庫養魚獲得高產的關鍵。放養的青魚、白鰱、花鰱規格為9尾/千克以上,鯽魚、鳊魚為15尾/千克以上。為了消滅野雜魚,畝放養加洲鱸80尾。
6、巧施追肥
6月至10月,盡量不施自己發酵的糞肥,以減少魚病的發生,改施如金生物有機肥或者無機肥,同時使用如金水產專用與光合細菌。無機肥以碳銨和過磷酸鈣為好,要求施肥量為3千克/畝,時間為每隔15天一次,并根據水質、天氣、水溫靈活增減,保持水呈茶褐色、草綠色、綜黃色或醬紅色,且有顯著的早中晚水色變化,透明度保持40cm左右。追肥應避開暴雨時間,以免肥水隨洪水流失而浪費。
7、生石灰調水
新建水庫養魚泥水混濁,影響魚的呼吸和浮游生物的繁殖。每20-3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具有良好的沉泥清水效果,同時也起到預防魚病的作用。用量是每畝每次20-30kg化水遍灑水面。
8、改良環境
當水庫水位逐漸降低時可充分利用水庫消落區,每降一些水位就播撒一些種子,種子以黑麥草為主。在壩面和邊坡以及兩旁的山坡上也可種植黑麥草、蘇丹草等,既能作為青飼料喂魚,又能防止泥土被雨水沖洗流入水庫而造成水體混濁。
9、減少拉網
拖網作業極易使底泥浮起造成水混濁,應盡可能不拖網操作,如若確要拖網,最好選用沉子少的網具。
10、魚病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魚種放養時要進行消毒,放養魚種用4%的食鹽水浸洗15分鐘,定期在食場邊用三氯異氰脲酸、二溴海因等藥物潑灑消毒,勤施生石灰,提高pH值,促進水體物質循環、改良水質,有利于魚類生長和抑制魚病的發生,一般每畝每次用20千克,兌水后全庫潑灑,每20-30天左右一次。發現魚病及時對癥下藥,進行治療,禁止使用違禁藥物,用藥時要注意藥物使用說明,防止產生藥害,造成經濟損失。
(來源丨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