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可心(骨科醫生)
在我國北方,有一個民俗——把新生兒的雙腿綁上,老人們說是為了防止孩子出現“羅圈腿”。但這種綁腿的方式真的管用嗎?如果發現自己孩子的腿有點彎,是不是就說明孩子有“羅圈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問題。
羅圈腿,也稱O型腿,在醫學上叫做“膝內翻”。診斷是否是O型腿,有一個標準:即兩條腿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如果踝關節能相碰,而膝關節不能并攏,即稱作O型腿。
一、O型腿除了不美觀,還有哪些危害?在這個看腿的時代,尤其是對于一些愛美的女士來說,腿部畸形確實十分影響形象和氣質。除了看起來不美觀,O型腿還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
正常情況下,膝關節上下關節面之間的壓力是比較均勻的,但當出現O型腿時,膝關節就會出現內翻畸形,上半身的重量會集中壓在膝關節內側的一個點上,醫學術語叫做“膝關節的力線發生改變”。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關節表面軟骨磨損,發生關節炎。而軟骨的持續磨損,又會進一步加重O型腿,造成惡性循環。
O型腿的患者,年輕時一般不會出現什么癥狀,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軟骨不斷損傷,就會逐漸出現疼痛加重、關節活動困難等問題。因為關節軟骨損傷具有“不可逆性”,損傷之后軟骨很難再生,所以及早預防和治療十分重要。
二、O型腿是如何形成的呢?O型腿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松弛、骨軟骨發育不良等原因都可導致寶寶出現O型腿。佝僂病患兒長到1歲左右,學習站立和走路時,因腿部難以負荷身體的重量,也會導致下肢朝外側彎曲從而形成O型腿。
三、怎么判斷O型腿到了哪種程度?正常人的腿都不是筆直的,小腿的骨頭都有一點生理性的弧度,這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只要我們在放松站立時,兩腳并攏,兩個膝關節能并攏,就屬于正常狀態;如果不能并攏,那就屬于O型腿。
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兩個標準判斷O型腿的程度:
第一個標準叫做常態膝距,指的是站立時兩腳并攏,雙腿和膝關節放松時,兩膝關節內側的縫隙大小。
另外一個叫做主動膝距,指的是站立時兩腳并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并攏,雙膝關節內側縫隙的大小。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1度、2度、3度、4度:
1度: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為0的,屬于1度。
2度: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大于0的,屬于2度。
3度:常態膝距在3-5厘米之間的,屬于3度。
4度:常態膝距大于5厘米的,屬于4度。
四、發現寶寶是O型腿,該怎么辦?因為0-4歲孩子的骨骼還沒有完全發育定型,所以家長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有點O型腿,也不要大驚小怪。因為在臨床上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長大一點,雙腿慢慢都會變得正常,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更不需要用“綁腿、裹腿”等方式來矯正。
因為這種做法基本是沒有效果的,而且綁腿還容易造成寶寶髖關節的過度內收,對下肢產生危害,對于髖臼發育不是很好的孩子,“綁腿”還可能造成髖關節的脫位或者半脫位。
至于為啥綁腿不能起到治療O型腿的效果,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O型腿是骨頭畸形,而骨頭在受到足夠大外力時,一般會發生斷裂,而不會彎曲。就算是小力度、長久的“潛移默化”的施力,也不會讓它變形。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是O型腿,也不要寄希望于用綁腿這種方式來改善。
正確的治療方式是,在孩子1歲左右,注意維生素D和鈣的補充,不宜過早讓寶寶學走路;2到4歲時,注意讓寶寶保持正確坐姿和蹲姿,避免過度矯正;4歲以后可以帶矯形支具,穿矯形鞋治療;7歲左右,如果O型腿比較嚴重,可以考慮做骨骺阻滯手術。
如果已經成年,那就可以通過截骨矯形手術來進行矯正治療,手術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內固定,一種是外固定。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是采用截骨矯形的方式來進行治療,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來確定具體治療方式。
因此,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腿型有些奇怪,千萬不要使用“綁腿”“裹腿”等方式進行校正,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治療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題圖來源:123RF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系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