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沒少聽見羽毛球運動員抨擊世界羽聯密集的賽程。即便來到年度收官戰廣州總決賽,這種聲音仍不絕于耳。
一定程度上,密集的賽程和全新的規則導致本屆總決賽星光稍顯黯淡。但作為一個采訪羽毛球多年的記者,這個時候得為世界羽聯說句公道話。相比過去幾年,如今的世界羽聯更為務實,也更想把這項運動朝職業化的方向好好發展。
先說說飽受爭議的總決賽吧,世界羽聯今年予以全新包裝,總獎金猛增至150萬美元,與廣州的合同一簽就是4年,為的就是讓這項賽事有更穩定的市場。這一點,球員沒有異議,畢竟能有更多獎金打進賬戶。
與賽程相比,總決賽入圍賽制是目前外界爭論的焦點。以往總決賽入圍資格是參照球員賽季最好的12站賽事成績計算,最新規定則是全年6個級別、37站比賽都計算在內。換句話說,只要一個球員夠勤奮,即便全年沒什么大賽冠軍入賬,仍可憑借積分進入總決賽。這種入圍方式導致林丹、諶龍兩人未能入圍總決賽,廣州也損失了兩大票房保障。
同時,世界羽聯還規定同一協會在同一單項上只能有兩名選手入圍總決賽。退一步講,即便林丹、諶龍本賽季積分夠了,也不一定能參加總決賽,因為他們身前還有高居世界第二的石宇奇。
當然,有人會拿更為職業化的網球巡回賽來比較,認為ATP年終總決賽采取的另一套積分系統,且沒有同一協會參賽名額上的限制,由此反襯世界羽聯的一些局限性。
但我們得明白,網球和羽毛球不是一個量級的,而且這些積分方式各有利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僅美網一個大滿貫今年的總獎金便達到5300萬美元。世界羽聯呢?整個2018賽季37站比賽獎金相加,也只有1323萬美元。
但我們也要知道,1323萬美元這個數字較前幾年已有大幅提升,這就是變化。
平心而論,世界羽聯此前秩序混亂、影響力弱,帶不來更多的贊助商,長時間為球員和外界詬病。但我們能看到,世界羽聯本賽季在悄悄改變,它敢于向自身頑疾“開刀”。
總決賽前,世界羽聯發布數項改革,其中有一條很重要。此前,球員在一個國家舉辦的賽事中積分最多只能計算4站賽事。以2019賽季為例,中國境內有6項賽事,球員辛辛苦苦打滿6站,積分憑什么只計算4站呢?如此不合時宜的條例,終于砍掉了。
作為一項職業化、全球化程度不高的項目,羽毛球的發展本就不易,多給世界羽聯一點時間。相信這一兩年的改變球員們是有體會的,贊助商來了,球員錢包比以前鼓了,看球的人也多了。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不是嗎?
□新京報體育評論員孫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