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元節即將到來,宋之前,人們對上元節的重視遠超除夕,宋之后才隨著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除夕有了更多的重視。隨著民國的到來,上元節也逐漸被元宵節這個名詞代替。
《正月十五夜》
唐代: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后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都洛陽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嘩,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元宵夜盡管解除了宵禁,但長安城的鐘鼓樓上,仍舊按時報更;人們聽了,都嫌時間過得太快,怕不能玩得盡興。
在上海這座城市,每年的上元節,城隍廟里都會掛滿了燈籠,非常壯觀,對于老百姓來說,過完了元宵節,才算是春節高一段落了。
傳統元宵節的習俗有: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走百病、舞獅子等等。吃元宵又叫吃湯圓,元宵即湯圓,據說,當初袁世凱想當皇帝,覺得元宵諧音是袁消的意思,后來要求人們只能說湯圓,但是元宵和湯圓,代表的意義相同,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吃元宵】
不管是吃元宵還是湯圓,寓意都是團團圓圓,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個美好期望。
【張燈結彩】
上元節有了張燈結彩的習俗之后,千百年來都以正月十五觀燈為一大盛事。這天晚上,游玩賞燈的人們不計其數。大家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這一點從唐詩里都可以感受得到。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耍龍燈】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幾乎都是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演變而來的,包括我們經??吹降奈椠垷?,其實也叫耍龍燈。
【舞獅子】
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所以舞獅子也分南獅和北獅,據說區別挺大,但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都是圖各喜慶,對于具體區別都沒有太多的研究。
【踩高蹺】
這個習俗技術含量并不高,只要能掌控平衡,這個習俗就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
【走百病】
囿于科技落后的原因,古人喜歡有一些活動或者祭祀的活動,來驅趕病毒,祈求健康長壽,這種方式也就是元宵節夜晚,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送孩兒燈】
兒時在農村,每到元宵節,父母都會給我們購買一盞這樣的花燈,只是時間一晃就是幾十年了,這種習俗在現代的孩子身上也不再傳承。這種習俗呢,也有一些說法,小時候很多家庭不能生男孩子,就由一個12歲以下的男孩子搶來一盞花燈,贈予沒有生娃或者沒有生子的家庭,這種習俗主要在21世紀之前的農村非常流行,因為“燈”與“丁”諧音,添燈寓意添丁。
【祭門、祭戶】
這個習俗很少人了解,也不知道是一種怎么樣的祭祀方式,據說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放野火】
正月里的很多節日或者活動,基本上都跟火有很大的關系,個人在想,估計是冬天較冷,人們組織活動覺得寒冷,順便就弄一些火堆來烤火,暖和身體的同時,也增加了喜慶的成分一舉兩得。兒童、青年用稻草扎的火把點燃后,在自家田頭邊跑邊唱:“花三石,稻三石,芝麻赤豆要收嘸數石?!币灿姓{皮的孩子會唱:“伲家田里多長稻,人家田里都長草”。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測,開始于南宋。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走馬燈】
走馬燈是花燈的一種。外形多為宮燈狀,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尤其受到百姓們的歡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習俗也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沉寂了,只有符合社會需要的一些習俗還在被人們繼續傳承著,發揚著。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傳承千年,你記憶中的元宵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