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諸子百家彼此詰難
從諸子百家這個稱呼可以看出,當時的學術流派數量十分繁多,但是得到發揚光大的只有九家,據《漢書·藝文志》中記載: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我們可以看出,這九家得以發揚光大的學術流派,都用自己的思想游說君王,希望得到支持,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但是這九家也各有特點,不同于儒家、道家這些在民間也有大量支持者的學派,縱橫家和政治的關系尤為密切。
公孫衍影視劇形象
公孫衍就是縱橫家中的翹楚,他一生主張合縱,是張儀連橫的主要對手,而且他還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主要主張是聯合抗秦,曾經數次組織起大型的戰役,被當時的人稱作"犀首"公孫衍,令天下諸侯畏懼。
可是,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犀首這個詞的具體來歷和含義,可是世人為什么愿意用犀首這個詞來指代公孫衍呢?也許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事跡來做推測,接下來就讓筆者帶領大家走進歷史的記載,來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跡。
相傳縱橫家鼻祖是鬼谷子
縱橫家的無中生有之術既然說到縱橫家,那么就離不開一個人:蘇秦??v橫家有千千萬,但是蘇先生只有這么獨一份,所有縱橫家的展開都離不開這位蘇先生。縱橫之術只是一個學術概念,停留在理論上,真正將其發揚光大并實際應用的人就是蘇先生。據《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中記載: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蘇先生的過人之處就是在戰亂之時敏銳地發現了縱橫術施展才華的空間,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本來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是已經存在的了,戰爭不論勝負都是正常的現象,可是他卻強行提出強秦這一概念讓相對較弱的國家產生了危機感,這時候就用合縱之術勸導他們聯合抗秦,組成聯盟,他作為發起人從中獲益??v觀整個過程,就是無中生有的過程。
談到縱橫家,蘇秦就是繞不開的名字
當這個合縱的聯盟成立后,因為根基不穩,有了財力支持的蘇先生又暗中資助張儀入秦,主張破壞合縱的連橫之術,在秦王得知合縱聯盟的存在后,也不得不重用張儀,以連橫對抗合縱。從此合縱連橫概念始成,張儀自然成為將連橫發揚光大者。
而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稱是張儀的主要對手,是因為他又一次提出了破壞連橫之術的合縱之術,力主抗秦,但是他和張儀的關系卻不如蘇張二人,因為他倆在政治上和個人上皆是敵人。
從上文對縱橫家的解釋我們可以簡單了解它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一群以游說為主要方式的外交謀士,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激化諸侯間的矛盾因此他們從中獲益。不過其中集大成者比如我們的主人公,在提出合縱之術后還能親自帶兵作戰,且戰果顯赫,被冠以軍事家的頭銜,實屬少見。他也因此被諸侯和世人所重視,這也是世人首次將"犀首"這一稱謂作為了公孫衍的代名詞的重要原因。
天下為士,多國任職高官公孫衍曾經先后在秦、魏、韓國出任重要職位。他本是魏人,在商鞅死后被任命為大良造,他在任時候由于秦國仍然堅持實行商鞅生前的變法,軍事實力十分強大,所以他很快就出兵攻打河西地區。
河西地區地圖
河西地區被譽為秦地的咽喉,之前牢牢掌握在魏國手中,十分難受。秦國多次攻打此地無果,吃下了多起敗仗,其中一次甚至以十倍于對方的數量卻最終慘敗,被人恥笑。據《吳子·勵士》中記載:
"今臣以五萬之眾,而為以四賊,率以討之,固難敵矣。于是武侯從之,兼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雖然秦軍之前在此地可謂損失慘重,但是由于此地重要的軍事價值,仍然試圖奪取河西地,在馬陵之戰后,魏軍精銳喪失,實力大跌,秦軍趁機在我們文章主人公的帶領下出兵河西,連戰連捷,終于逼得魏王割地求和,犀首之實力可見一斑,據史料記載其人用兵如鬼,征戰如電,奔襲如火,這種作戰風格可能就是這一稱號的由來原因。
秦國戰車
雖然為秦國立下大功,但是我們的主人公卻沒有抵擋住傷人的暗箭,河西之戰后,他主張暫時停止對魏的攻伐,優先攻打別的國家。張儀趁虛而入,在秦王面前中傷我們的主人公,說他和魏王暗通有無,秦王一怒之下排斥了他,我們的主人公不得不離開秦國,去了魏地,魏王極其重視他,任命他為大將。不過后來由于張儀的介入,我們的主人公在這個位置上幾經沉浮,最終又離魏去韓。
韓魏同為三晉之家,多少年來同氣連枝,又有著相同的經歷和文化背景,所以對虎狼之秦十分提防,我們的主人公在此繼續主張合縱以破秦,深得信任,他在韓國時候最大的成就是削弱了之前交好的秦齊聯盟,使得齊國偏向了韓國。
張儀堪稱公孫衍的一生之敵
在這段多國任職的經歷中,"犀首"之名在此閃耀于神州大地,他不光堅定抗秦,還曾經讓魏齊聯盟大敗趙國;并且組織五國聯軍打到函谷關前,震懾了秦軍;除此之外,楚王也對他深有忌憚。從此之后"犀首"之名,不光是讓秦王害怕,許多諸侯國聽到這兩個字都會退讓三分。
筆者認為,作為精通軍事的縱橫家,"犀首"和其他縱橫家最大的區別就是在軍事上創出了屬于自己的名聲,使各國君王信服,所以他能更好地得到其他國家在軍力上的支持,并且他戰術得當,每次聯軍就算不是大獲全勝也基本不會有太大損失,因此他的名號越來越響,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其他的縱橫家,大多以謀略和預測取悅君王,說得雖然天花亂墜,但是往往經不起細的推敲,各國國君即使滿意也不敢貿然為這類人提供資源,所以成就無法和"犀首"相提并論。這也是后來"犀首"成為了公孫衍專屬稱號的重要原因。
鬼谷子祠堂
雙管齊下推動合縱進展在縱橫家的名家之中,蘇、張二人作為前期的奠基人,地位自然不是其他縱橫家可以同日而語的,而我們的主人公能成為二人之后的另一位縱橫家中的集大成者,光靠模仿抄襲前人之法是萬萬不夠的,實際上,在他手里,縱橫術綻放了新的光彩,那就是雙管齊下的縱橫之術。據《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中記載: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并為主,愿與大國伐之,以廢其王'。"
這段文字是五國相王的故事,五國相王是公孫衍提出的一種新型合縱方式,讓五國國君擺脫諸侯身份稱王,從而形成一致利益,合力對抗秦國。概括來說就是用政治手段強行捆綁合縱國的利益,逼迫他們抗秦,而并非如其他縱橫家一樣以游說為主。
五國相王
除了政治手段,公孫衍還積極組織聯軍攻秦,并且親自擔任統帥職位,這是合縱術的一大進步。在他之前的縱橫家其實是不愿意發生戰爭的,他們認為戰爭會打破現有的平衡,產生新的危機,我們之前說過,縱橫家主要是靠銷售危機從而在弱國攫取利益,而形式的劇烈變化會使得他們之前精心籌劃的理論與實際不和,所以縱橫家對天下形勢的變化促進是極其微弱的。而"犀首"卻改變了這一現狀,用一次次的聯合作戰讓秦國感受到了壓力。
用政治手段和軍事威脅雙管齊下的***,我們的主人公第一次讓縱橫術從陰謀走向前臺,成為了一種戰略手段,越來越多的國君和軍事家開始思考這種變化對當時戰爭情況帶來的改變,也被他的能力所折服,從此,"犀首"之名和我們的主人公的聯系日益緊密,無法分開。
飛奔而來的犀牛,頭部尖角讓人望而生畏
結語縱觀公孫衍的一生,筆者產生了由衷的贊嘆,因為縱橫家自西漢以來,日益衰微,終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導致這一情況的重要原因就是縱橫家總是擅長游說、許愿、威脅、狂語,用各種手段表現出自己的好口才,四處謀求利益,加上戰國時代又有尊重人才的風氣,所以他們騙完大國騙小國,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而公孫衍則真正地將縱橫術作為一種***,去實現自己的政治訴求,雖然其中有過許多坎坷,他本人也遭遇過許多磨難,但是他終于克服艱難險阻,讓縱橫術的名字再一次俘獲了華夏神州的注意,他也因此而成就功名,在青史留名。至于如何理解"犀首"這一稱呼呢?筆者有自己的看法,據《戰國策·趙三·建信君貴于趙》中記載:
"今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為虛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且王之先帝,駕犀首而驂馬服,以與秦角逐。秦當時適其鋒。"
公孫衍在政治方面鋒芒畢露,行事果斷;在帶兵方面英勇善戰,氣勢如虹,和趙奢一樣讓秦人膽寒,避其鋒芒,所以"犀首"代表著犀牛的頭顱,當敵人聽到公孫衍,就仿佛看到一匹飛奔過來的犀牛,當犀牛的頭顱逼近你時,你已經無法阻擋也無法逃避,只能任人宰割。人們形容他就是一匹飛奔的犀牛,氣勢驚天,無可阻擋,讓人膽寒,這也許就是"犀首"成為他專屬稱謂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漢書·藝文志》
2.《戰國策·中山·犀首立五王》
3.《戰國策·趙三·建信君貴于趙》
4.《吳子·勵士》
5.《史記·七十列傳·蘇秦列傳》
文章內容來自史官錄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系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伙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