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新徐路易包志明
針對特殊醫療需求人群住院難等問題,上海已制訂了一些預案,采取分級的方式,根據不同類型健康需求人群落實針對性的措施
上海醫療系統仍要面臨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滿足市民日常就醫需求的挑戰。圖/視覺中國
【財新網】3月24日晚,一篇“昨夜上海一醫護人員哮喘發病后無急診可收治身亡”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3月25日早上,上海市東方醫院發布“情況說明”稱,周盛妮為我院護士,一直在院內從事科室相關工作。3月23日在家中哮喘發作,用藥后無法緩解,19時許,家屬駕車送其就診。我院南院急診部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暫時關閉,進行環境采樣和消毒,家屬遂將病人送到仁濟醫院東院救治。23時許,周盛妮因搶救無效去世。
東方醫院對周盛妮的去世表示哀悼,并稱她工作勤懇,任勞任怨,是一名優秀的白衣天使。
上海單日新增新冠感染者數已連續8天創新高,據上海衛健委25日晨通報,3月24日新增本土新冠確診病例29例和無癥狀感染者1580例。從3月1日上海出現第一例社區本土確診病例開始,疫情已持續超過三周,累計收治感染者超過7000例。上海醫療系統正承受巨大壓力。
據上海市衛健委統計,3月24日,全市有13個區的39家醫療機構停診,其中三級醫療機構26家,包括兒童醫學中心、紅房子、東方醫院、長征醫院、長海醫院、華山醫院北院、中山醫院、新華醫院等知名醫療機構均在其中。
作為中國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上海醫療系統仍要面臨一方面要做好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滿足市民日常就醫需求的挑戰。據財新記者了解,疫情之下,上海的腫瘤患者以及孕婦、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就醫已受到不小的影響。
在3月25日召開的疫情防控發布會上,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對市民就醫難問題進行了回應,他表示,醫院經常會發現有陽性感染者來就診的軌跡或常規篩查中發現有感染者,未來會加快對醫院的流調,及時甄別風險人員,及時做好環境的采樣和消殺,盡量減少對正常服務的影響,尤其是急診服務,做好告知和引導,保障群眾的急救需求。
等待化療的癌癥病人據中國衛健委統計,2021年1月至10月,上海醫院共治療13707.8萬人次,在31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7,在四個直轄市中排名第1。據《2018年度中國醫院綜合排行榜》,中國排名前50的醫院中,有12個位于北京,11個位于上海,7個位于廣州。疫情暴發以來,巨大的壓力落在醫療系統上,也影響著在上海的諸多病人尤其是罹患最難治療的癌癥的病人們。
剛過完年,柳向帶著年近古稀的父親從江蘇宿遷輾轉來到上海徐匯區某三甲醫院,父親確診了肝癌晚期,所幸得到了一個治療機會。化療是個長期的過程,而柳向的工作并不在上海。于是父子二人便遵循著化療的時間表,每21天往返一次江蘇和上海。
3月17日,宿遷新增了1例新冠確診病例,柳向的行程卡上帶了星號。上海疫情暴發后,往返于省際之間的順風車停了,住院化療也變得艱難。3月21日這周在計劃里,柳向應該帶著坐著輪椅的父親,搭一輛順風車經過四五個小時路程抵達醫院。但他們仍在400公里外焦急等待。
“因為疫情,現在很難住院,我們的行程卡帶星。”柳向說,醫院里的聯系人告訴他,外地返滬的病人如果行程卡帶星,就難以住院。但醫生叮囑父親的治療耽誤不得,21天周期的化療必須在上海完成。再三詢問后,柳向了解到,可以先來上海住14天等待行程卡地點信息刷新之后便可按正常程序住院化療;或者繼續在宿遷等待。
但這個治療機會對于拮據的柳向一家而言無比重要,他算了一筆“時間賬”:去上海以后,父親做完化療還有一個時隔7天的小治療,目前江蘇對從上海返鄉的人員實行“7+7”管理措施,這意味著他們在上海得持續住一周,需要花費約2000元的食宿費用。
柳向在家看著父親每天靠吃止疼藥緩解疼痛,沒有其他藥物和治療手段。“我真的不能住在家里,眼睜睜看著這樣一天天等下去,然后就完蛋了。”
他給自己定了個期限,最晚3月28日,即便出行可能不會一帆風順,即便門診可能無法處理嘔吐等一些不良反應,即便行程卡上還是帶星,他也會帶著父親來上海看門診。
柳向的遭遇不是個例,除了外地來滬求醫的病人,本地病人也在焦急地等待化療。家住嘉定區的小歐母親于1月份在黃浦區某三甲醫院做完卵巢癌手術,計劃在3月21日繼續進行化療。但自3月17日之后,盡管母親的接診醫院并未停診,但她亦被告知住院化療的事宜暫緩,且下屬轉診醫院也暫停接收轉診病人。而何時可以住院,小歐母親的主治醫生稱,他也在等通知。
嘉定區是上海疫情較為嚴重的幾個行政區之一。3月18日,嘉定區新一輪核酸篩查啟動,提示居民核酸結果出具前無特殊原因不外出。小歐向居委會了解到,在醫院可以接診的情況下,化療病人可以離開小區。
但在住院暫緩的情況下,小歐的母親面臨找不到轉診醫院以及無法離開小區兩大難題。截至3月20日,小歐所在的小區已經迎來第三輪封閉管理,并已進行了6次核酸檢測。在兩次化療之間,小歐母親原本還可以在社區醫院進行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并進行胸腺肽等自備藥注射。這一切也隨著社區醫院的關閉而停滯。
與這些事情同期發生的,是上海市緊鑼密鼓進行的大范圍網格化篩查。3月20日的上海疫情防控發布會上,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介紹,上海市在3月16日-17日對重點區域開展了核酸篩查,總計采樣了1400多萬人次,并完成全部檢測;18-19日2天采樣人數累計達到了2100多萬人次。4天核酸檢測累計達到3500萬人次。
期間,一些重點區域的二級醫院暫停了核酸檢測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組成核酸檢測隊伍協助進行社區核酸檢測篩查。一名社區醫院護士告訴財新,3月10日左右還未開始進行網格化篩查時,護士們已經處于隨時待命的狀態。
3月22日,小歐和母親作為特殊人群已能順利進出小區,并前往對口醫院進行了血常規和B超檢查,但原定于3月21日的化療何時能進行仍是未知數,此外最遲4月1日還需進行一次輸液。“現在只希望我母親能早點住上院。”小歐說。
3月17日,有網友稱租住在上海市徐匯區振興小區的很多癌癥病人,因小區封閉、醫院停診而面臨無法進行后續治療的困境。據了解,振興小區毗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許多病人為方便進行治療而租住在醫院附近。“上海發布”當日晚間回應,目前相關部門已安排腫瘤醫院周邊封控小區需要化療的病人去大華醫院做置管維護,大華醫院的護士在腫瘤醫院接受過嚴格培訓,腫瘤醫院會主動對接,隨時提供幫助。財新了解到,3月22日振興小區已經解封,有治療需求的腫瘤病人可以進出小區。
上海“黃碼”患者也面臨“就醫難”。3月23日,一位上海市民求助,稱其好友是尿毒癥患者,需要定期透析,但因為居家健康監測期間健康碼“黃碼”,被醫院拒收。他向財新講述,自己的好友是一名密切接觸者,按上海防疫規定需按“7天集中隔離+7天居家健康監測”管理。集中隔離期間,因為處在閉環管理之內,有人安排救護車接送其到醫院透析。但居家健康監測期間,醫院卻因為他是“黃碼”拒收,社區居委會也表示無法解決,整整四天無法透析。最后,這位市民自己開車將朋友接出家門送往防控辦請求解決,一度遭遇推諉。等待五、六小時后,經各方幫助,朋友最終被送往醫院,并安排了后續監測期間的透析。
財新了解到,目前三甲醫院內達到核酸全員、環境“雙陰”,基本就可恢復醫療服務。目前三甲醫院病房的病人總數較疫情之前有所減少,這是因為危重病人的急診需求需要優先滿足,而在核酸結果出來之前,這些病人仍需在隔離病房內。這就使得原本可能可以住2-6人的病房,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除了住院壓力,“門診各科室的病人都不清楚來源和去向,醫院內部的防疫壓力也很大。”一名三甲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財新。
鄔驚雷在3月19日的疫情發布會上表示,上海已在總體防控要求上制訂了一些預案。對于在小區封控期間確需外出就醫的需求,如果是非急危重癥患者,如腫瘤放化療患者,居民可以與封控小區所屬街道或居委聯系,由街鎮或居村委安排專用車輛點對點閉環轉運至就診定點醫療機構,或聯系相關的醫療單位。診療結束后由專用車輛閉環轉運回原址。如果急診患者比如闌尾炎發作等要叫救護車的,可以第一時間聯系封控小區居委,請他們打“120”,轉運到定點醫療機構。
孕婦、兒童和老人懷孕23周的蘭蘭決定暫時暫停孕產檢。
做出這一決定并非因為她的建檔醫院停診。蘭蘭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下稱“一婦嬰”)建檔,該院截至3月23日仍處于正常服務中。2021年的公開資料顯示,一婦嬰的年分娩量近3萬,是上海市分娩量最大的醫院。不過,另一家與一婦嬰齊名的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下稱“紅房子”)則已停診多時。3月15日,紅房子暫停門診服務;3月17日紅房子暫停了黃浦院區的住院服務。至3月23日,紅房子黃浦院區的門診服務仍未恢復。
3月21日,有臨產孕婦在網上發帖表示,難以找到醫院進行孕產檢,擔心生產,而居委會表示定點醫院已經滿員。蘭蘭告訴財新,孕婦可以憑借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由專車送往醫院產檢。
在孕婦最初建檔之時,醫生會根據孕產期檢查情況對孕婦分娩進行風險預警評估。因為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蘭蘭的貼紙是黃顏色的,這代表她基本情況良好,如有不適可立即就診。
而風險等級越高,貼紙的顏色越接近紫色。財新看到,風險如被標為最高等級的紅色和紫色,醫生建議孕婦應遵醫囑至危重孕產婦搶救中心明確診斷和處理。自紅房子停診之后,一婦嬰及其他公立婦產醫院的轉診需求變高。綜合考慮了小區的防疫情況和自己的風險評估等級,蘭蘭決定暫停一次線下的孕產檢,轉而在網上進行問診。不過,即便是貼了黃紙條的孕婦,醫生仍然建議應予以重視并按期進行產前檢查。
3月13日,浦東新區婦幼保健中心發布公告,如隔離在小區的孕婦遇到分娩或救治需求,可以先聯系產檢醫院,非必要盡量避免叫120;遇到緊急情況則直接打120并帶好住院必需品。該公告特別強調“隔離病房的條件有限”。
3月16日,一婦嬰發文稱,對于非本院的非涉疫孕婦,如遇產檢醫院閉環管理等問題,同樣給予產檢通道。綜合多所醫院發布的信息,如遇危重癥產婦,定點轉診醫院多采取閉環不停診,首先保障急診需求。
在等待中的,不僅有還未出生的小生命,也有上學的孩子。來自江西的邱卉已經帶著患有尿毒癥的女兒在上海閔行區一處公寓里居住了一個多月。女兒在年初已經進行了腎臟移植手術。原定在3月21日進行的復查,因為兩天前醫院的停診而擱置。
3月23日,邱卉女兒的主治醫生表示,延后幾天復查暫時不會對孩子有影響,但何時可以復查,還需要等醫院恢復住院的通知,在此期間可前往其他兒科醫院就診。不過,邱卉目前居住的小區仍在封控當中,住在同一區域的病人家屬們也擔心是否自由出入小區有困難。
上海市衛健委3月23日的匯總信息顯示,浦東兒童醫學中心和閔行兒科醫院均停止了門急診服務,靜安區兒童醫院則停止了發熱門診,而虹口區市一醫院和楊浦區新華醫院則停止了兒科門診服務。
“如果醫院內連續一周的核酸檢測都沒有異常,或許就可以解封了。”這是邱卉和其他家長的期待。
除了孕婦與小孩,老人的需求也為社會所關注。3月13日上海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的病例中,有一例62歲的老年無癥狀感染者的地址顯示為浦東某養老院。財新了解到,自3月10日上海出現6個中風險地區后,不少養老院隨即采取封閉或半封閉管理,半封閉管理意味著家屬不得探視,員工兩點一線上下班;而封閉管理則意味著無特殊情況員工亦不得離開。
一名社區養老院院長告訴財新,對于有定期注射藥物或治療需求的腫瘤老年患者,小的社區養老院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署協議;而大型養老院一般則自備醫務室和護士,可以滿足基本的治療需要。
一家社區小型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財新,針對可以在社區層面完成的護理需求,每周護士配藥會有記錄,如果出現自備藥品不夠的情況會第一時間聯系家屬或社區衛生中心進行配藥。對于疫情下的危急情況處置,由于小型機構護工對每位老人的身體情況都比較了解,因此針對突***況均有應急預案,可在院內進行簡易急救以便120接診處理。
一家在擁有超150床位的養老機構工作的人員告訴財新,相較于基數而言,每個月有送醫就診需求的老人并不多,目前仍屬于可控范圍內。“老人們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回養老院比較麻煩,需要單獨隔離14天,與其他老人的生活區分開。”(完)
(文中柳向、小歐、蘭蘭、邱卉均為化名)
更多報道詳見:新冠肺炎防疫全紀錄(實時更新中)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財新傳媒】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