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是漢語成語,原意是在一個地方有所失去,在另一個地方有所得。其喻義是在某方面失敗,最后會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該成語取自《后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公元25年秋,劉秀漢建立了東漢政權。接著,劉秀把矛頭指向了赤眉叛軍。公元26年春,長安糧食告罄,樊崇率領數十萬赤眉軍不得不轉向西攻城,卻被占據天水郡的諸囂阻擋,不得不轉而退回長安。
此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領。
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赤眉軍打敗了鄧禹,并于9月重新占領了長安。今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其困難,所以不得不在12月引兵東進。一方面,劉秀派大將馮異率軍進入西域,將赤眉軍封鎖在華陰(陜西華陰東南);一方面,他們在新安(澠池東、河南)和宜陽(西、宜陽,河南)駐扎重兵,切斷赤眉軍東進回歸之路。
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與赤眉軍僵持了60多天,被赤眉軍多次擊敗的湖縣鄧禹,此時來到湖縣,加入馮異部隊。鄧禹妄想取勝,派鄧弘先攻赤眉軍,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和馮異不得不率部救援,卻在會西(河南宜陽)被赤眉軍大敗。鄧禹逃回宜陽,只帶著24騎;馮異丟下戰(zhàn)馬,只帶幾個人走回溪阪,逃回營地。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被馮異擊敗,損失慘重。其余的起義***向東南,卻發(fā)現在宜陽苦戰(zhàn)之后他們陷入了劉秀之圍,赤眉軍無法突圍。樊崇和其他人在食物耗盡時向劉秀投降。戰(zhàn)斗結束后,劉秀發(fā)布了一封名為《勞馮異詔》的信。其中說:“起初,他在惠西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取得勝利。這就是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來,人們引用成語“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來比喻這里輸了,卻在另一處贏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隱喻這上帝關上一扇窗,會幫你打開另一扇門。人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曲折。只要你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就一定會有所收獲。簡單來說,一條路走不通,可以走另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