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被孔子稱為“思無邪”的是什么嗎?
孔子曾經提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的意思是:《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起初叫做《詩》,由于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所以《詩》也叫《詩經》。
關于“詩三百”這一稱呼。
因為后來傳世的版本***記載有311(305+6)首,其中305首篇名與詩文俱全,6首只存篇名而無詩文。舍零就整,為敘述方便,稱作“詩三百”。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詩歌的生命起點。
這些詩有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相結合的形式,但在長期流傳中,樂譜和舞蹈失傳,就只剩下了詩歌。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大多為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
《風》又叫《國風》,根據地名分類為《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kuài》《曹》《豳bīn》十五部分,收詩160篇。
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以及詩的內容,大致可推斷出詩的產生地相當于現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地區,地域相當遼闊。
《雅》是周代人所稱的正聲雅樂,分《小雅》和《大雅》。
《小雅》74篇,大部分是貴族宴享時的樂歌,也有一部分是民間歌謠。
《大雅》31篇,是諸侯朝會時的樂歌。
這些詩大多產生于西周、東周的都城地區,即鎬hào京(今陜西西安)和洛邑(今河南洛陽)。
《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jìsì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和《商頌》。
《周頌》31篇,是西周初年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產生地在鎬京。
《魯頌》4篇,是魯國貴族祭祀宗廟的樂歌,產生地在今山東曲阜qūfù。
《商頌》5篇,是宋國貴族祭祀其祖先商王的頌歌,產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詩經》的賦、比、興xìng。
《詩經》的藝術手法可以概括為賦、比、興。
歷代學者對“賦比興”的解釋一直存在著分歧,在此就選取其中一種來進行解釋。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直接抒寫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事物,類似如今的排比修辭。
“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事物的表達更生動形象,便于人們聯想。
“興”有發端的意思,也稱起興,一般用在詩歌開頭。用朱熹的話來說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集傳》)。起興的句子可以與詩的內容有關,也可以無關。
賦、比、興三種***,在《詩經》中交互使用。
“重疊”是《詩經》中眾多民歌的一大特色。
重疊的章句,回旋反復地吟唱,它加強了詩的音樂感、節奏感,在一唱三嘆中,使詩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發。
另外,雙聲、疊韻、疊字的修辭手法,也增加了詩的美感和感染力。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也有二、三、五或六、七、八字為句的。根據內容需要,句式靈活多變,使詩更加色彩紛呈,多姿感人。
《詩經》中的內容含蘊豐富,禁得住細細品味。如果你有喝一盞茶的時間,不妨去讀一讀其中的詩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