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黃勝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3日,剔除近六月無凈值的產品,全市場28810只銀行理財產品中,有1622只產品單位凈值在1元以下。其中,16只產品今年以來虧損超10%,超3000只產品今年以來回報為負,最近一周和最近一個月回報為負的產品分別有7867只、5798只。
隨著資管新規今年起全面落地實施,銀行理財進入凈值化時代,用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什么?
圖片來源:攝圖網
資管新規今年起全面落地實施,銀行理財進入凈值化時代3月14日,福建銀保監局發布的《關于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的風險提示》指出,隨著銀行理財進入凈值化時代,理財產品凈值面臨波動風險,理財收益完全取決于實際投資結果,原有的預期收益率不復存在。
過去,投資者在銀行購買某個約定利率的產品,到期后,銀行將按照承諾收益連同本金兌現。而這樣的保本保息產品,已經隨著2022年1月1日開始實行的資管新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公布的內容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已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基本完成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也就是說,目前市面上所有關于保本理財的產品已不復存在。
通過查閱各大銀行手機App發現,原本介紹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頁面都變成了凈值型理財產品的介紹,很多理財產品都標識了風險級別。這也意味著以后的理財產品必須要有凈值波動,投資者的錢盈虧自負。
由于所購買理財產品的連續虧損,一些比較焦急的投資者想要立即贖回,進行止損。然而根據各類產品的設計不同,不少理財產品均設置了鎖定期限,即用戶現在發起贖回預約申請,也要在投資周期到期后才能回款。在此情況下,一些投資人開始將銀行作為投訴對象,稱銀行售賣宣稱中低風險的產品卻大幅虧損,涉嫌虛假宣傳。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不屬于存款,其本質是資產管理產品,不應也不能保本,投資者應理性看待產品凈值波動。
福建銀保監局提醒廣大消費者:
一、及時轉變理財觀念。資管新規的核心內容就在于打破“剛性兌付”,過去銀行理財產品承諾的類似“保本保息”“零風險”都成了過去式。對于消費者而言,要培育長期、理性、科學的投資理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二、謹慎選擇理財機構。近年來,部分不法機構未取得金融監管部門批準,打著“投資管理公司”“財富管理公司”的名義,直接或間接開展理財業務,誘發非法集資風險。消費者要擦亮雙眼,選擇正規金融機構購買理財產品,對理財機構發布的投資標的信息要進行有效分析和風險識別,慎重決策。
三、合理選擇理財產品。面對新變化,消費者需謹記收益、風險成正比,更好地了解理財產品特性,購買與自身風險偏好相符的產品。若完全不能承受任何市場風險,可以選擇存款產品;如果風險偏好較低,可選擇投資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不建議選擇投資股票、期貨等市場的權益類理財產品。
四、務必配合理財“雙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營業場所銷售理財產品應當在銷售專區對銷售過程進行同步錄音錄像。部分消費者為省“麻煩”,常常拒絕或者抵觸銀行開展雙錄。購買理財時開展“雙錄”,是日后出現糾紛時***的有力證據,切勿“因小失大”。
圖片來源;攝圖網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什么?據瀟湘晨報,那隨著銀行理財產品徹底告別剛性兌付時代,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到底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參考業績比較基準
業績比較基準也就是常說的收益率,通常以百分比區間形式出現。如果一款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4.00%-5.00%,就是說這款產品預計可實現最高年化5%、最低年化4%的收益率。但需強調的是,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當前市場環境、過往經驗等因素的估算,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率,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率的承諾,投資者只可將其視為參考。
2.權衡產品期限
一般來說,期限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要高于期限短的產品,但前者對投資者現金流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投資者需根據自身情況,判斷理財產品的期限是否與自己的資金需求相匹配。
3.理性看待風險等級與收益率
收益率越高的產品,其風險等級也就相對越高,出現虧損的概率也更大。投資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適合的理財產品。輕信他人建議或盲目購買高收益產品,都是不理智也不明智的做法。
4.看清理財產品費用
在其他條件都類似的情況下,投資者可盡量選擇購入費率低的產品。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可能產生的費用包括:認購/申購費、贖回費、銷售費、托管費、管理費、超額業績報酬(各銀行之間的名稱可能存在些許差異)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瀟湘晨報、公開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